中国医药报记者 杜然浩 报道 从成都向南130公里,四川省仁寿县汪洋镇的油菜花已经金黄一片。五四社区卫生服务站就在汪洋镇的一条老街上。走进服务站,房间干净整洁,墙上挂着几幅锦旗很是显眼。王文正在给81岁的幸帮济老人把脉问诊,问得耐心,看得细致。“这是我们街心花园小区的老邻居,年龄大,长期老胃病,这两天天气反复,还有点轻微咳嗽。”放下手中的听诊器,王文的第一句话还是离不开他的患者。
图为王文在给患者诊疗。
王文最早是学习机电专业的,是因为一件小事让他走上了学医的道路。“1989年我在仁寿职业学校学习机电专业,有一次上体育课扭伤脚,旁边一个盲人针灸学校的同学来给我扎针、按摩、推拿。当时感动得不行,觉得医生能够为人减轻痛苦,是个很崇高的职业,于是我就放弃了机电专业,转而学医了。”王文笑着说。
1990年,王文就读于仁寿县卫生学校,学习中西结合。3年之后,他前往仁寿县人民医院实习一年。实习结束后,王文放弃了其他的机会,选择了回乡。“当时县医院安排我去药剂科,另外还有机会去成都的大医院,但我还是想回乡,为家乡父老治病。”王文说。1994年,王文回到老家仁寿县天峨乡金盆村开起了诊所,并拜当地名医彭洪太为师,继续在中医学上深造。2004年,王文来到五四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直到现在。
王文深知学无止境的道理。参加工作后,他几乎随时都处在继续学习深造的路上。2011年,王文到成都中医药大学学习中西医结合,并取得大专学历。后来又参加专升本学习,到成都医学院考取了药学本科。“自从行医之后,就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除了考取证书、学历之外,我还参加各种培训,学习了雾化、针灸等多种中医实用技术。”王文告诉记者。
用王文的话来说,不知不觉就二十几年了。在这十几年的从医生涯中,王文记得最清楚的是1996年那一次抢救。“那年夏天的一个夜里,60多岁的杨三娘突然晕倒,我急忙赶过去抢救,初步判断是高血压,而且估计很可能会有颅内出血。”聊起当年的情形,王文仿佛还历历在目:“紧急降压、针刺放血,那个时候医疗条件不好,我也刚刚行医不久,也算是冒着风险,不过幸好抢救过来了。”从那以后,王文就得到了家乡父老的认可。
从学医到行医,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王文一直心系家乡父老。在王文的话里话外,总能感受到他对这片土地的敬畏。王文说:“在我这里看病的都是老邻居,都有很多年的感情了。在家乡行医,我觉得必须要有一颗敬畏与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