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9日,“2018第五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医学峰会”在海口举行。
Sheldon Lee Glashow
“我的孩子从事中医行业,他很多年前就会讲流利的中文。我还有许多非常了不起的中国学生。”85岁的诺贝尔奖获得者Sheldon Lee Glashow在会上自豪地说。
本届峰会以学术为接口,产业为焦点,旨在为医药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会上,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汇聚讲台,围绕“医药创新”进行深入交流。
夯实根基 加强基础研究
2004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3名科学家——以色列的Aaron Ciechanover、Avram Hershko和美国的Irwin Rose,以表彰他们发现了泛素调节的蛋白质降解机制。
Aaron Ciechanover
“了解这个机制非常重要,会由此发现一些致病的因素。之后强生等一些药企开始介入,进行新药研究。现在已经研发出以蛋白质为目标的药物,而且已经形成几十亿美元的产业规模。”Aaron Ciechanover以自己获得诺奖的研究成果为例,说明基础研究的重要性。
Ada E.Yonath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以色列女科学家Ada E.Yonath也认为,要攻克肿瘤等重大疾病的治疗难题,基础研究至关重要。基础科学能够解释很多疾病产生的原因及其发展进程,在此基础上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治疗研究和药物研发。“比如我们通过基础研究认识到细菌的结构特征,才能够研发出杀死致病菌的复合物,即抗生素。”
Aaron Ciechanover提出了一些建议:“中国政府部门可以支持高校多开展基础研究。药企是独立的实体企业,能够按照自己的方法进行药物研发。但是没有基础研究成果作为基础,药企的药物研发就无从入手。所以,加强基础研究非常重要。”
融合学科 开拓新天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学科之间的有机融合、交叉渗透,成为取得原创性科学成果的源泉。医学领域更是如此。
“物理学是化学的基础,而化学又是生命科学的基础。物理学在医学研究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来自美国的Sheldon Lee Glashow是1979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他介绍说,很多医学技术的发展和物理学息息相关,现在临床常用的3种医学影像方法,都是基于基础物理学研究开发而来。比如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发明者获得了诺贝尔奖;放射领域的X射线研究很早便应用到了医学领域;磁共振成像(MRI)也和哈佛大学1950年的磁共振研究分不开……
“医学和其他学科的边界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虽然我是一位化学研究者,但是我关注的是医学问题,比如化学如何对人类疾病产生影响。工作中我还会经常用到X射线等物理学工具。”在Ada E.Yonath看来,不同学科之间的边际其实没有那么明显,而不同学科各个研究方向的互相促进和渗透非常值得关注,因为学科融合产生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
Sheldon Lee Glashow告诉记者:“我的一位朋友是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但他对医学的基础研究颇有造诣,甚至还成立了一家医药公司。”
事实上,在多学科融合的今天,医学研究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基因工程、分子影像、大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等技术,已经形成了医学工程、信息、材料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状态。促进跨学科合作,或将为医药健康事业的发展开拓一片新天地。
培养人才 倡导“提问”文化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人才”最为重要。
几位诺奖获得者都认为,要培育创新人才,应该从孩童时期开始营造勇于“提问”的氛围,鼓励年轻人敢于挑战权威。
以色列以创新闻名,在诺奖获得者中以色列人占比很高。据Ada E.Yonath介绍,以色列特别尊重知识、尊重老师,以色列的教育文化鼓励学生提问。老师不可能无所不知,即使回答不出学生的问题,老师依然会鼓励学生不断提问。“要鼓励年轻人、高校学生甚至小学生去发问,不要去想问了之后有没有人听、听的人懂不懂,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好奇心。”
“我们要鼓励孩子挑战父母,鼓励青年学生挑战导师,当然要注意用礼貌的方式。父母也许知道的比孩子多,但是他们不一定什么都了解。导师也是一样。在中国,我们感到挑战权威有一定的困难。”Aaron Ciechanover说。
Aaron Ciechanover还指出,中国学术界有一种文化,就是看一个人能力如何,只看这个人发表多少论文,在什么杂志上发表,杂志的影响因子有多高。
据了解,在2004年,Aaron Ciechanover等科学家获得诺奖的研究成果当时只是发表在一个不知名的杂志上,该杂志也没有很高的影响因子。
“我了解到,中国有一些付钱发表论文的情况,这样的文化是错误的,不应该被鼓励。我们应该关注的不是在哪里发表了论文,而是发表的论文内容和质量如何。花钱发表论文的现象应该消除。”Aaron Ciechanover说。
Peter Agre
2003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Peter Agre则表示,越来越多的中国科学家活跃在世界舞台上,很多海外学成人才也回到中国,相信中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氛围会越来越好。
探索前沿 创新肿瘤治疗
对于肿瘤的创新治疗,诺奖获得者关注的研究方向无疑成为与会者最关心的问题。
Peter Agre认为,高分辨率影像学的开发,将有助于肿瘤的创新治疗。很多老年人所患的帕金森病,也可以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进行检测;脑膜瘤的检测方式也将随着影像学的发展得到提升。“当然,肿瘤的预防更加重要。我们知道抽烟会导致肺癌,因此对于肺癌患者不能一味依赖高科技的治疗,而要关注禁烟等预防措施。”Peter Agre说。
John B.Gurdon
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获得者John B.Gurdon对早期动物胚胎不会得肿瘤的原因非常感兴趣。“在人体或动物体发育早期,一定有某种强有力的机制确保他们不会被肿瘤细胞侵犯。这种早期保护机制可能在人体发育到一定阶段就消失了,所以才会出现肿瘤等问题。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研究方向,我们可以在这方面进行一些探索,来深入了解人体发育早期的保护机制。”
Aaron Ciechanover认为,肿瘤免疫疗法是一种革命性的突破,人类通过对免疫系统的研究开发了有效的治疗药物;肿瘤治疗另一极具潜力的研究方向是精准医疗。如今已经能够在分子水平进行肿瘤的诊断,通过DNA、RNA测序技术了解分子水平的突变,从而进行靶向治疗。
Ada E.Yonath正在致力于耐药菌的研究。“细菌非常聪明,它们会不断进化以逃避抗生素的‘追杀’。现在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情况十分普遍。世界银行宣布,到了2050年,约4%的全球经济体都需要解决耐药问题。人类要努力战胜细菌的智慧。我们的实验团队一直在钻研,如今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研究思路,就算不能完全解决耐药问题,也能够降低某些细菌的耐药性。”Ada E.Yonath说。
Ada E.Yonath希望中国能够参与到解决细菌耐药问题的研究浪潮中,她认为这项研究很有价值。“传染性疾病虽然不像肿瘤的治疗那样复杂,但是很多肿瘤患者最终并不是由肿瘤细胞致死,而是因为身体免疫力降低,遭遇细菌或病毒的感染而死。”
“到目前为止,制药公司在解决细菌耐药性方面还没有太多进展。我们希望在基础研究方面多做尝试,也希望大家在抗生素研发方面给予更多关注。”Ada E.Yonath补充道。(记者 王泽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