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中国医药报》社主办

罕见病药物研发之光照亮前行路

作者:申杨2018-10-09来源: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中国医药报
“联盟的成立让我们有机会将药物研究者和临床医生、制药企业聚在一起,共同关注罕见病群体,推动罕见病药物(孤儿药)研发。”在大会罕见病专场,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如是说。

图为会议现场。耀文 摄


  9月20日,在第三届中国医药创新与投资大会(以下简称“第三届创投大会”)举办期间,经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批复同意,中国罕见病联盟正式成立。


  在我国,由于患者基础数据缺失、诊疗困难,加上药物缺乏、创新能力不足,罕见病患者正需要新药救助。


  “联盟的成立让我们有机会将药物研究者和临床医生、制药企业聚在一起,共同关注罕见病群体,推动罕见病药物(又称孤儿药)研发。”在大会罕见病专场,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如是说。


  临床需求呼唤新药研发


  目前,我国对于罕见病尚无明确定义。世界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在罕见病的认定标准上也存在差异。“在中国大陆如何定义罕见病?”在第三届创投大会罕见病专场,北海康成(北京)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千人计划”专家薛群博士现场作了调查,在场听众普遍认为,发病率在十万分之一以下的疾病为罕见病。


  即使按照十万分之一的发病率估算,在我国的人口基数下,中国仍是罕见病患者大国。“目前,我国的罕见病患者超过3000万,95%的患者无治疗药物,也就是说,我国罕见病领域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非常庞大。”北京协和医院副院长张抒扬补充道。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官网统计数据显示,自2009年起,VC(风险投资)对罕见病领域初创公司的投入逐年加大;与此同时,FDA批准的新药中,孤儿药占比稳步上升:在近五年批准的181个新药中,孤儿药有74个,占41%。仅2013至2017年间,美国上市的非肿瘤罕见病用药就有43个,中国只有3个。在研孤儿药中,中国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的项目有9个,美国则高达338个。


  与研发速度慢相对应的是病种类型的持续增加,“罕见病病种类型数量以大约250例/年的速度持续上升。” 北京病痛挑战公益基金会创始人兼秘书长王奕鸥表示。


  显而易见,罕见病领域有巨大的临床需求空白亟待填补,这也是中国罕见病联盟成立的价值所在。“联盟的宗旨是以患者为中心,改善中国罕见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生命质量,促进我国罕见病防治体系的建立,形成国家的工作方案。”张抒扬表示。


  但是,不可否认,目前我国在满足罕见病药物临床需求上,仍面临很大挑战。罕见病单病种人数少且分布地域分散,疾病变异度大、自然病程不清晰,长期随访数据缺乏、临床试验重点难以确定。由于以上特点的存在,临床试验机构很难招募到病人,往往需要多地区协同开展临床试验,这给罕见病药物的临床研究带来困难。


  政策红利激发创新动力


  面对困难和挑战,如何满足罕见病药物的临床需求?利用政策来提高罕见病患者用药的可及性,是当前世界各地探索出的可行做法。


  以巴西为例,2003年,巴西出台了《孤儿药法案》;2014年,推出“对重症患者整体关注的政策”,并制定在公共统一卫生系统中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全面护理(诊断、治疗和长期管理)的指导方针。目前,巴西可报销孤儿药品种共109个。


  “巴西的药物控费模式和美国不同,它采取的是国家集体采购形式,每隔几年,在更新采购合同的过程中,逐步降低已纳入采购篮子的药物的价格,用降价空间赢取新的特效药进入采购篮子。这样既可使预算在增加中得到控制,又能够将大量新药最早纳入集体采购的范畴中,持续保证患者用药可及性。”薛群表示,巴西和我国经济情况相似,“巴西模式”是我国可以借鉴的模式之一。


  近年来,我国也在政策层面对罕见病用药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2018年5月22日,国家卫健委、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共涉及121种疾病,同时公布了目录制定的工作程序,建立了目录动态更新机制。


  2018年6月20日,李克强总理组织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加快已在境外上市新药审批,对治疗罕见病的药品和防治严重危及生命疾病的部分药品简化上市要求,可提交境外取得的全部研究资料等直接申报上市,监管部门分别在3个月、6个月内审结。


  “国家卫健委将继续做好罕见病管理工作,从我国国情出发,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巡视员李林康表示,下一步,卫健委将持续促进罕见病规范化诊疗,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诊疗和研发水平,平衡医疗资源分布,逐步缩小地区差异,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维护好患者的健康权益。


  多方协力破解医疗难题


  “能够认识并准确诊断罕见病的医生比罕见病病人还罕见。”张抒扬对破解罕见病医疗难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单靠临床医生是不可行的,这一局面的破解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满足罕见病治疗的临床需求需要相关药物的支持,而药物研发需要源头数据。那么源头是什么?“是患者。”张抒扬强调。


  目前我国罕见病药物研发最缺乏的是患者的基础数据。于2017年7月正式上线的国家罕见病注册登记系统(NRDRS,以下简称“登记系统”)是一个基础数据平台,它通过登记患者及其家庭的基本信息、临床病史、生物样本、多组学结果、影像学及病理学图像数据等信息,真实反映我国罕见病患病人群的发病情况。


  “罕见病注册登记系统的开发与完善是必须先行的一件事。”张抒扬表示。截至2018年9月,该系统已完成104种罕见病的在线登记,统计病例共22421例。


  但是,目前该系统面临的一大困难是,各医院间的数据共享不够通畅。张抒扬认为,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建立合作与创新网络,通过多方协力促进罕见病诊疗能力的提升,政府的支持、医疗与卫生体系的完善、药物研发企业的配合及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缺一不可。


  同时,针对个别医院不上报数据的情况,李林康表示,卫健委将考虑实施行政强制上报。通过在国家和各省(区、市)建立罕见病中心,形成完整的数据汇集。


  “除此之外,登记系统还要与国际先进的罕见病研究学习网络平台对接,做到数据的多维度采集、录入、保存、索引和提取,建设中国罕见病研究体系,完善信息服务模式并进行全程质控,提高数据标准化程度和可交互性,增强数据挖掘的潜力。” 中国国家罕见病注册系统执行总监弓孟春博士补充道。(记者 申杨)


上一条 下一条

相关链接

热点推荐

订阅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