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时代,有效的食品流通监管该是怎样的模式?从南京市食品流通监管处处长钱军的叙述里,我们能察觉出一股“巧劲”来。“技术解放了一部分的人力,但监管任务依旧艰巨,日常工作更要抓重点、破难点,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钱军说。
小小手机里“看见”290多个市场
“我有个习惯,比如上班路上30分钟,可能要刷上20分钟的手机。”钱军不是重度手机依赖,而是工作需要,南京农贸市场抽检的即时情况,在手机里一览无余。
这是“食品安全农贸市场检测监管平台” ,由钱军带领建成。“外地也有在探索类似的应用,但总体来说没有现成样本软件的所有功能都是依照南京本地的特点、需求来设置的。”钱军将这个“食品安全农贸市场检测监管平台”展示给大家看,下午3点,系统内南京市290多个农贸市场,共有检测人员270人实时在岗,已经完成检测5832个批次,每一个市场检测的项目、所属的摊位都记录得清清楚楚。再换一个界面,可以看见各个农贸市场完成既定任务、发现问题数量排名的柱状图。“我们还有工作群,工作量排名、总结发现的问题等信息都会有工作人员发到群里,这对所有监管人员也是个鞭策。”
快检不合格,来源可追溯
在批发市场建立食品安全快检中心,在农贸市场建立食品快速检测室,对入场食用农产品进行快筛快检,南京的经验,被省局推广。钱军介绍,今年,南京已在90家农贸市场、批发市场建立了快检室,共快速检测使用农产品76887批次,其中疑似阳性282批次,合格率99.7%。
1%左右的问题率,在钱军看来并不可怕。“事实摆在那儿,农产品不可能100%合格,如果检查不出来,让问题农产品流向餐桌,既损害市民利益,也浪费公共资源。”钱军说,在农贸市场、批发市场食用农场品经营户的信息及产品来源,都已经录入了系统,一旦农贸市场快检出现不合格,可以直接追溯到批发市场,确保快检处置工作“牵一发而动全身”。
用“巧劲”让监管事半功倍
即便没有手机系统的大数据分析,钱军对南京各个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的情况也是“门儿清”。以往监管“跑断腿”,现在科技进步节省了人力,但监管对象的体量、每日产生的数据量仍然极其庞大,一个个“过眼”显然不现实,这就要抓重点、难点。“南京是农产品的消费城市,90%以上农产品来自外地,这就要求我们把好‘入口关’;江宁区一个众彩物流批发市场,管着70%市民餐桌上的菜。监管好众彩等大型批发市场,菜篮子安全就有了把握。”
钱军表示,现在南京部分农贸市场已经实现了用户扫码支付时,收款摊主的历史抽检合格率等信息就能即时推送到付款消费者手机上。“这就是让更多的消费者都成了我们的监督员。”钱军说,摊位的“黑历史”无所遁形,也能倒逼经营者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为食品安全加多一条保障。(食药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