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家庭来说,蒲地蓝都是常备药物。近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通知,对蒲地蓝药品说明书增加警示语,将之前“尚不明确”的不良反应改成恶心、呕吐等。消息一出,很多家庭,特别是有小孩儿的家庭感到紧张:感冒、消炎,蒲地蓝到底还能不能吃?如何用才科学?孩子用药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
11月7日,带着疑问,记者来到了沈阳市儿童医院。该院门诊部主任李哲表示:增加不良反应的说明不代表不能使用,蒲地蓝更适用于发热、咽痛等风热感冒,而体虚、胃寒以及流鼻涕的风寒感冒患者不宜用。此次修订是为了保障公众的用药安全,提醒大家合理用药。
“蒲地蓝该用还得用”
专家表示,此次蒲地蓝对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做出明确提示,实际上是对说明书的调整。而蒲地蓝虽然调整了说明书,但不是不能用,目前临床上也没有对它禁用。
修订:“万能药”注明不良反应
具有抗菌消炎功效的蒲地蓝几乎成为很多家庭的常备药,不仅是孩子,很多孕妇、哺乳期的妈妈出于对头孢等西药副作用的担忧,也把蒲地蓝作为消炎的首选用药,很多家长甚至把其作为常用药进行储备,甚至一些家庭将其奉为“万能药”。
日前,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修订追风透骨制剂和蒲地蓝消炎制剂处方药说明书的公告(2018年第77号)》。在公告中明确指出,蒲地蓝消炎制剂对于孕妇和过敏体质者、脾胃虚寒者需要慎用,而且通告要求药品生产厂家,对药品说明书进行修改。在关于药品不良反应一栏中,明确注明,该制剂有以下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乏力、头晕等;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在禁忌一栏中注明对本品及所含成分过敏者禁用。而此前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的说明书中,有关不良反应、禁忌和注意事项三栏中,均注明尚不明确四字。
市民:担心不良反应迅速换药
给孩子吃的消炎“万能药”,一下子出现这么多不良反应,很多家长慌了:我们还能用吗?
记者在沈城多家药房采访时发现,蒲地蓝制剂主要分为片剂、胶囊和口服液三种,而在孩子和孕妇市场中,使用最多的为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药房销售人员介绍,蒲地蓝的销量一直不错,尽管价格并不便宜,但因为蒲地蓝属于中成药,又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因此,很多家庭作为儿童和孕产妇的首选消炎药。
正在为儿子购买感冒药的许女士介绍:“我哺乳期的时候就喝过蒲地蓝口服液,家里一直常备这药。这次本来想给孩子买蒲地蓝,可是最近网上都传该药有不良反应,所以就换药了。”药房工作人员介绍,本来入冬是抗菌消炎药物的销量高峰,但最近担心蒲地蓝导致不良反应的市民很多,因此蒲地蓝的销售罕见地不如其他同类产品。
专家:明确不良反应≠不能用
“蒲地蓝该用还得用。”李哲表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明星儿科药被叫停,这说明国家对儿童用药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此次蒲地蓝对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做出明确提示,实际上是对说明书的调整。而蒲地蓝虽然调整了说明书,但不是不能用,我们目前临床上也没有对它禁用。”
记者了解到,目前,大部分服用蒲地蓝的都是感冒患者。如果是风热感冒,一般会出现咽痛、舌苔发黄、发热等症状,这种情况可以选择服用蒲地蓝口服液。如果是风寒感冒,有流清鼻涕、畏寒、舌苔发白等症状,蒲地蓝含有的蒲公英、苦地丁和黄芩成分具有苦寒药性,可能会加重患者的病情。体质虚寒的患儿,腹痛、拉肚子或是脾胃虚寒的患者也都不宜服用。对于孕妇来说,虽然暂无科学数据证明这些药物会带来损伤,但为了宝宝的健康,也建议孕妇谨慎使用。
提醒:用药千万别“任性”
“如果孩子有拉肚子、腹泻的情况,医生一般也不会为其开这种药。”李哲介绍,任何一种药物都是有适应症和适用人群的。目前,我们临床上对于蒲地蓝还是正常对症使用,一周岁以下的孩子用得也不多。其实容易出现问题的是市民自行去购药使用。
在沈阳市儿童医院,带着孩子就诊的孙女士告诉记者,她和孩子幼儿园的家长们都关注了此次蒲地蓝修订药品说明书事件。“这个药我们常吃,不过现在想想,以后还是慎重点,多带孩子来医院看看后再遵医嘱服药,不能凭经验使用。”
相关链接:孩子感冒在家如何用药
孩子感冒了很多家长不知在家如何用药,有的只用退热药,有的只用咳嗽药,不少家长表示,自己也困惑迷茫。
李哲表示,孩子有病既不能扛着,也不能乱服药,发现孩子感冒要遵医嘱吃药并及时治疗。
如果孩子只有发热,不伴有咳嗽等其他症状,精神状态较好,可以先用退热药(体温≥38.5℃)观察,也可以用些清热解毒的中药。
如高热不退或反复发热超过24小时,孩子精神状态不好,需到医院就诊,医生会根据孩子的状态和化验、检查结果,给予适当的治疗。
如果发热同时伴有咳嗽,家长要重视,需尽早到医院诊治。
如果伴有喘息,可能合并喘息性支气管炎或肺炎,应及早就诊。
如咳嗽不重伴流涕,没有发热,大多是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可先服用小儿常用的感冒、咳嗽药观察。注意小儿氨酚黄那敏这类感冒药含有退热药,如不发热尽量不要选用,可以选用一些治疗感冒的中药制剂。服药3天没有好转,应及时就诊。
提醒家长注意:有些孩子咳嗽不重,但迁延不愈,如持续超过1个月,会转成慢性咳嗽,应及早到医院诊治。(记者尚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