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食品产业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在刚性需求和消费升级的推动下,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在保障民生、拉动消费、促进经济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支柱产业的重要作用。在不久前落幕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食品及农产品展区是参与国家和企业数量最多的展区,这也充分说明国外的食品企业已经洞察到中国消费升级的趋势,纷纷到中国市场寻求新的发展机遇。
对于国内食品企业来说,2018年是力求革新的品牌之年。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趋势给食品产业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使食品产业的发展与消费者的关注点和谐共融?在日前由新华网主办的“2018年中国食品发展大会”上,专家指出,食品企业应积极迎接消费升级的浪潮,探索以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方式进一步推动产业的变革与创新。
提升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
“我国居民食物消费中70%以上是农产品,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坚守质量安全的行业底线。”会上,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司应急与评估处处长方晓华介绍,农业农村部刚刚审议通过了《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我国农业发展将从过去的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树立优质优价导向,强化农产品的全产业链开发,构建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产业发展格局。
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表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稳定向好,今年前三季度抽检总体合格率为97.3%,比上半年提高了0.2个百分点,为农业农村发展和食品产业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源头污染依旧是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生态和环境造成的原料源头污染,是当前中国食品安全最大的短板和隐忧,而且这种情况在短期内难以化解。”新华网舆情中心分析师丁哲表示,农药、化肥、农用地膜等农用品存在使用过度、管理不到位等问题;畜牧和水产养殖环节,滥用兽药、激素和生长调节剂等现象屡禁不止,这些农产品源头污染对食品安全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也严重影响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信心。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转变,特别是对食物营养健康的需求不断提高,对优质、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量不断攀升。优质农产品供给水平的提高,为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方晓华说,当前我国优质农产品生产布局初步形成,2017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20万亿元,质量、效益持续改善。
方晓华表示,食品产业应抓住提质增效的重要契机,聚焦农产品产地加工、冷链物流、品牌建设等薄弱环节,推进生产、加工、流通、营销产业链全面升级,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顺势推动自身的转型升级。“下一步,农业农村部还将继续加强优质农产品品种研发推广,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化生产格局,稳定发展优质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积极发展优质高效‘菜篮子’产品,不断提升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
培育享誉国际的大品牌
认为,打造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打造现代农业品牌的过程。大国食业要从食品品质上下功夫,参与国际竞争,走“政府指导、龙头企业引领、媒体推广监督”之路,在鲜肉、鲜奶、鲜果等产业中培育可以比肩国际品牌的大品牌。
尽管食品产业发展速度迅猛,但是我国食品生产企业品牌发展良莠不齐,自主品牌的培育和建设能力不足,全球十大食品饮料企业品牌中至今还没有中国的品牌。“近年来,食品领域品牌争议事件有所增加,纠纷不断。比如今年引起舆论关注的南北稻香村、南北露露以及华彬集团和泰国天丝的‘红牛’之争,此类争议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食品企业的品牌意识、知识产权意识正在日益觉醒。”丁哲表示,品牌固然重要,但并非企业经营的全部,只有管理、创新、市场和品牌战略齐头并进,才能在竞争中掌握主动。
稻香村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周广军认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老字号企业要做大做强,得到长足发展,就必须打破传统的生产和经营模式,根据市场发展的需求,打造具有特点和影响力的品牌。“稻香村做的是中华美食和中国文化记忆的传承,但并没有拘泥于现状,而是与时俱进,更加贴近年轻人,争取年轻人的市场。比如现在人们讲究健康饮食、低糖低油,稻香村就将糕点中的油和糖降低了7%,在保持口感的同时又保持新鲜。此外,我们还大力拓展电子商务渠道,并将销售网络铺到海外,已经将产品销售至30多个国家和地区。”周广军介绍。
“经过20年的发展,正邦由1个企业发展到480个下属企业,年产值由600多万元发展到700亿元,由在江西一个小县办厂扩大到在全国29个省(区、市)、‘一带一路’10个沿线国家布局,由单一的加工业发展到一、二、三产业联动并进,形成了种、养、加一体产业链的现代农业集团化公司。目前,正邦旗下有饲料、大米、茶油、牛奶等一系列品牌产品。”正邦集团副总裁聂小洪表示,“打造大国食业,就要打造一系列大国农业食品的大品牌,使这些品牌起到标杆作用、示范作用、引领作用。”他
餐饮业迎接新的消费浪潮
“餐饮业是一个比较大的产业,目前我国注册的餐饮单位达到465万家,从业人员超过2000万人,2017年全国餐饮业的零售总额达到39644亿元,增长率为10.7%,增速超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速度,显示出人民群众对于在外用餐的刚性需求。”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冯恩援在会上指出,餐饮消费市场已呈现出三大新的发展趋势:其一,“90后”“00后”对于传统正餐的需求量跌破3成,年轻人更喜欢简约、快捷、轻松的用餐方式,像咖啡店、奶茶店、面包房、甜品屋等休闲餐饮、简餐厅、轻餐饮更受他们欢迎,而这方面则是传统餐饮业的弱项。其二,传统餐饮业正在力促传统手工产业的品质提升,比如广东省提出实施“粤菜师傅”工程,旨在打造粤菜师傅培训平台,传承粤菜烹饪技能。数据显示,餐饮行业的注册专业厨师有600多万人,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专业技能和对食品安全的认识亟待提升。其三,特殊消费群体产业在不断扩大,如社区就近用餐、老年用餐、医疗辅助餐饮、团体用餐等,餐饮产业不断扩大消费领域,使消费结构更加丰富。
不久前,一则“外卖复热菜肴包”的消息让网络订餐成为舆情焦点。该如何保证“互联网+食品安全”?与会专家认为,传统方法已很难完全适应“互联网+食品安全”的监管需求。丁哲表示,互联网改变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互联网食品经营、网络订餐等新业态已成为食品安全舆情事件的高发地,倒逼监管部门转变监管理念,增强监管力度。“互联网+食品”的监管是一个综合性、成体系的复杂问题,针对互联网食品销售的监管思路和制度体系还需进一步探索推进。冯恩援表示,餐饮企业应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于今年6月22日发布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为准则,严格按照规范操作,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保证食品安全,让百姓获得更好的消费体验。(陆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