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药品网 记者 胡芳 报道 自12月6日4+7带量采购试点预中选结果公布后,两天内A股港股医药板块整体跌去了约3400亿元。12月9日下午,国家医疗保障局召开媒体沟通会,表示拟中选药品降价幅度符合预期,且是将制度性成本以及此前存在药品营销领域的灰色费用置换出来,将有利于药品生产企业高质量发展,同时一套确保入选产品临床使用的"组合拳"正在路上。
"确保中选药品进入医院并得到优先使用,这是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试点成功的关键。国家医保局将会同卫生、药监、工信等部门出台一系列措施,为中选药品进医院和确保使用保驾护航。"国家医疗保障局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司相关负责人说。
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国际医药商学院副院长丁锦希则表示,4+7带量采购将是中国医药行业发展的分水岭,将倒逼中国医药产业真正走向创新。
降价幅度符合政府预期
12月6日,4+7带量采购试点预中选结果公布。12月7日,拟中选结果经过公证正式对外进行为期一周的公示。数据显示,31个试点通用名药品有25个集中采购拟中选,成功率81%。与试点城市2017年同种药品最低采购价相比,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2%。
在老百姓欣喜于药品费用进一步降低时,医药板块在资本市场却呈现"净流出"状态。12月6日收盘,乐普医疗、贝达药业直线跌停,华东医药、泰格医药等跌幅超过9%。12月7日,医药股继续杀跌。
"资本市场之所以担忧,主要是出现了极端降幅。"中信证券高级副总裁、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田加强说,正大天晴生产、规格为0.5mg的乙肝治疗药物恩替卡韦分散片,报价仅为0.62元/片,较之近三年平均价格14.14元/片,降幅高达95.62%;而北京嘉林药业生产的阿托伐他汀片,其价格降幅接近了84%。
"由于各自的费用结构不同、市场结构不同,降幅有高有低,25个品种中有降幅达96%的,也有降幅只有10%的。但平均降幅为52%,这个降幅是符合预期的。"相关负责人说。据悉,2017年上海对26个品规药品开展带量采购,平均降幅为54%。
丁锦希也认为,25个品种中有不少是2~3家同时生产,对这类竞争充分的产品,企业会结合成本、市场等综合报价,尤其是此次4+7带量采购占到11个城市公立医疗机构同类产品采购量的60%~70%,且都是独家供应,使企业加大了主动降价的意愿。此次拟中选的企业都愿意自主降低价格以价换量。
记者也了解到,在正大天晴一份电话会议纪要中,该企业高管直言,此次投标有两个"确保":一是确保其在乙肝领域领导地位,二是确保中标。"降价后的影响我们再调整。我们判断了自己的成本和竞争对手的成本,还是能赚钱的。"
值得关注的是,拟中选的25个品种中,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有22个,原研药有3个,其中原研药吉非替尼片降价76%,福辛普利钠片降价68%,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相比低25%以上——原研替代和"专利悬崖"同时出现。丁锦希认为,这是国家推动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后,国产仿制药和原研药同台竞争必然出现的结果。
兴业证券大健康与消费研究中心总经理、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徐佳熹也指出,25个品种的采购金额无论是对行业还是对于医院销售,占比都非常小,药品降价对医药板块2018年、2019年业绩影响不大。
挤干水分倒逼企业研发创新
"拟中选药品价格大幅下降,根本原因是在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模式下,既往包含在销售价格中的销售费用、市场推广成本等'水分'没有存在必要了。"上述负责人表示。
该负责人认为,带量采购节省了企业四方面的费用:由于市场扩大规模效益,单产品生产成本会相应降低;11个城市联合采购,降低了此前企业参与省级招标时逐个投标费用;产品销售实现了"门对门",大大降低了企业推广成本包括带金销售费用;医保部门及时回款也降低了企业资金占用和融资成本。
Wind数据显示,2017年A股制药板块共171家公司,销售费用共1298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25%,远高于其他行业。中信证券高级副总裁、医药行业首席分析师田加强则表示,我国仿制药的期间费用率普遍为40%~60%。
与此同时,带量采购还可以实现"两保""两增",即保使用、保回款;增加规模、增加品牌影响力。记者了解到,在上海前两批带量采购中,尽管单品种价格降幅较大,但初步统计显示,中选品种平均年销售额增幅55%~650%之间。
"4+7带量采购模式有助于将药企从带金销售的无序竞争中解放出来,转向质量提升和药品研发。"该负责人说。这一观点得到专家们认同。
丁锦希指出,在带量采购的推动下,国内仿制药企业靠促销赚钱的模式行不通了,今后要么靠质量规模上量,要么做创新;对跨国药企来说,要么大幅降低原研药价格(或者通过授权跟仿制药企业一起联合生产),要么将利润点放在创新上,引进更多的创新药。
除了走创新之路外,徐佳熹建议,国内仿制药企业还可以向高壁垒仿制、难仿、器械混合体等领域迈进,或者像印度仿制药企业那样,将产品卖到国际市场。田加强则认为,原料药和制剂一体化的企业将在未来竞争中占据成本优势。
事实上,已经有企业在考虑未来发展之路。田加强介绍,已有企业表示,未来研发会避开"扎堆"的仿制药,而将有限资源投向创新药。北京嘉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马明也坦言,企业将转型走创新和品牌仿制药之路,对厂房进行改造,力求通过欧盟和美国相关认证,将产品卖到国外去。
确保中选产品临床使用
25个品种涉及16家医药上市公司。而在这些上市公司公告中,很多均表示了对采购量不确定的担忧。华海药业在此次带量采购中有6个品种拟中选,其公告在"风险提示"中明确表示,"上述产品的采购合同签订等后续事项尚具有不确定性"。丁锦希认为,市场出现强烈反应,与对带量采购信心不足直接相关。
"此次带量采购不是政府采购,是政府引导的药品采购,其交易双方还是公立医院和药企,最终这个'量'还是靠医院来保障。如果医院不去推进这项工作,光靠政府引导是不够的。把'量'确定了,这项工作就会大踏步进去。"丁锦希直言。他认为,除了一些约束考核手段,还应当想办法让医院、医生、药师内心驱动,愿意主动使用带量采购的产品。同时政府还应对拟中选产品的生产企业进行产品质量、服务水平乃至临床评价等综合考核,对于考核好的企业可以适当延长供应期。
对此,上述负责人表示,改革打的都是组合拳,国家医保局将会同卫生、药监、工信等多部门,为中选药品进医院和确保使用保驾护航。
据悉,卫生部门将采取"将中选药品纳入临床路径管理""将优先使用中选药品纳入公立医疗机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激励约束机制"等措施。
而医疗保障部门采取的措施除了"出台支付标准政策,明确医保对同一通用名不同商品名的药品,按相同支付标准支付的操作细则及过渡期政策,引导参保人合理用药"外,还将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将药品使用情况纳入医保协议管理,明确违约责任及处理方式;二是加强对中选药品和未中选药品采购使用的监测监控;三是对因规范使用中选品种而减少医保基金支出的医院,当年度医保总额预算额度不做调减,结余部分按比例留给医院,用于推进医院薪酬分配制度等改革,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四是建立健全医疗机构医保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中选药品使用情况纳入医保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