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儿童心理障碍防治丛书》编审会现场。王宣淞 摄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实习记者 康绍博) 近日,“六一健康快车”项目的子项目——《儿童心理障碍防治丛书》(以下简称“丛书”)编审会在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举行,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事业发展中心常务副主任李雷刚、北京安定医院副院长郑毅、北京胡亚美儿童医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廷礼、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科普编辑中心主任白极等数十位专家学者、丛书编辑齐聚一堂,就丛书的阅读对象、科普语言、具体体例等展开面对面讨论。大家纷纷表示,力争5月底完成丛书出版,为6月1日国际儿童节献礼。
“健康快车”惠及患病儿童
“截至2017年底,我国16岁以下的儿童青少年为2.47亿,有心理障碍疾病的接近5000万。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同时,儿科医生缺口大,不能完全满足儿童看病的需要——我国有2万多名的精神科医生,但经过严格培训的儿童精神科医生仅500多人。正因如此,本次公益活动显得更加难得。”编审会召开的前一个晚上,“六一健康快车”项目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陈飞扬告诉记者,“我们将尽最大努力帮助社会上有心理障碍的儿童。”
据“六一健康快车”项目秘书长侯晓菊介绍,“六一健康快车”大型儿童健康公益项目由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事业发展中心联合十余家学术团体共同发起。该项目旨在实现儿童大健康,特别是为困难家庭、疑难特殊患儿提供帮助,以“学术支持、医疗服务、基金帮困”三位一体为原则,“送儿童健康理念、送儿童健康知识、送儿童健康服务、帮助特困家庭儿童”为宗旨,通过“六一健康”信息平台,为学术团体、医疗健康服务机构、社会爱心人士搭建共享互助平台,共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三年发展历程当中,‘六一健康快车’大型儿童健康公益项目在济南、广东、福建等多地开展了儿童健康知识普及、疾病筛查、特困诊疗援助、用药及流行疾病预防等公益活动。”陈飞扬说,为更有针对性地促进儿童大健康,这个项目下还包含了很多“子项目”,包括《儿童心理障碍防治丛书》编写、“儿童体质改善计划”“闪亮星星计划”等。其中,“闪亮星星计划”主要针对困难家庭以及有心理行为障碍与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力争每年募集600万元以上的善款,拟为3000名特殊患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顶尖专家倾力编写
《儿童心理障碍防治丛书》包括八个分册,知识覆盖面广,涉及到儿童抽动症、儿童多动症、焦虑与抑郁障碍等儿童心理障碍疾病。为了保证这套丛书内容科学、表述准确,编委会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王廷礼在编审会上表示:“丛书编写于2017年4月16日启动,丛书总主编郑毅,之后通过遴选,确定了八个分册的主编。在编写过程中,多次召开编委会,针对具体内容、使用语言等进行讨论。目前初稿已经完成。”
“科普工作要求科学性非常强,必须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们邀请国内顶级专家参与,以求丛书内容的科学性。”郑毅说,“儿童青少年心理问题较为复杂,涉及多个领域,如中医、西医、康复、儿保等,本次编写队伍搭建遵循强强联合,中西并重的原则,突出中医中药特色。”
李雷刚表示:“丛书要能对基层医生提供一定的知识支撑,帮助他们尽早地发现疾病并进行干预和治疗;要为学校老师提供标准规范的语言口径,方便他们对学生进行科普;最关键的是要能面对孩子家长,提升家长认知水平,早发现早治疗,更好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或干预。”
图为《儿童心理障碍防治丛书》编审会全体人员合影。王宣淞 摄
关注儿童心理健康
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得到重视。2010年,原卫生部办公厅印发了《儿童孤独症诊疗康复指南》。李雷刚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曾就心理健康问题提出了三点要求,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
“国家层面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是足够的,只是普及不够、误区较多,急需通过建立多学科的交流平台、出版科普读物等推广儿童心理健康理念。”郑毅认为,现在儿童心理健康科普工作主要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应该怎么科普。专家学者可以保证内容的科学性,但是其科学观点、学术语言不适合普及。尤其是精神科、心理科有很多专业名词和概念;二是很多家长认识不到心理障碍的严重性,加之人们对精神和心理疾病患者的恐惧和歧视,以及患者自身的病耻感,导致科普难度较大。郑毅表示:“家长要有正确的健康理念,及时送医,不要因孩子有心理疾病而产生病耻感。要把心理疾病上升到同躯体疾病诊疗一样的高度去重视。”
郑毅提醒广大家长:“心理健康需要从娃娃抓起。孩子的心理问题会反映在情绪和行为上。家长要多观察,当孩子给自身或者周围人带来持续重复的麻烦,或者其情绪和行为表现跟他的年龄、环境、受教育水平不相符合时,就要考虑是否患有心理健康问题了。再有,心理问题并非不能治疗,甚至可以痊愈。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希望更多的孩子能够身心健康,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