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参,豆科,别名地槐、水槐、菟槐、好汉拔、山槐、野槐、苦骨、地骨、川参、凤凰爪、牛参等,落叶半灌木,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常生于向阳山坡、沙地、草坡、灌木林中、溪沟边及田野附近。
高1.5~3米。茎直立,多分枝,具纵沟;幼枝被疏毛,后变无毛。根圆柱状,外皮黄白色。奇数羽状复叶,长20~25厘米,互生;小叶15~29,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基部圆,有短柄,全缘,背面密生平贴柔毛;托叶线形。
总状花序顶生,长15~20厘米,被短毛,苞片线形;萼钟状,扁平;花冠蝶形,淡黄白色;旗瓣匙形,翼瓣无耳,与龙骨瓣等长。荚果线形,先端具长喙,成熟时不开裂。种子3~7颗,近球形,黑色。花期5~7月,果期7~9月。
应用
《本草正义》:苦参,大苦大寒,退热泄降,荡涤湿火,其功效与(黄)芩、(黄)连、龙胆(草)皆相近,而苦参之苦愈甚,其燥尤烈,故能杀湿热所生之虫,较之芩、连力量益烈。
苦参的种子又称苦参实、苦豆,可清热解毒、通便、杀虫,用于急性菌痢、大便秘结、蛔虫症。苦参根和种子都有一定毒性,内服时需特别注意对证和用量。
脾胃虚寒者、肝肾虚而无大热者忌用。不宜与藜芦同用。
苦参洗浴
将苦参50克放入水中煎煮30分钟,把药液倒入浴盆,加水调至适宜温度,浸浴全身。也可将苦参液趁热熏洗患处,并用毛巾蘸水热敷。
苦参液洗浴能够清除下焦湿热,杀虫止痒,对湿疹疥癣引起的皮肤瘙痒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苦参油
苦参适量,研成细粉末,加入香油或菜油调匀,搽抹患处。
苦参油可缓解烧伤烫伤疼痛,促进皮肤生长愈合。
苦参脐贴
苦参20克,大蒜3枚。将苦参研成细粉末,大蒜捣碎,用温水调成糊状,外敷肚脐周围,用纱布固定好。
适用于急性细菌性痢疾,症状消失即可摘除。(摘自《路边的本草记》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薛滨 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