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部梵汉医学辞典有望在2020年底出版,将推动中印两国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交流合作。
28日,《梵汉医学辞典》的共同主编之一、成都中医药大学印度传统医药研究所所长王张向记者透露了上述信息。据悉,该辞典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目前初稿已完成,收录了约10000个词条、合计25万字。每个词条均由梵文、拉丁化梵文、英文或拉丁学名、中文病名或中文药物名、阿育吠陀(印度传统医学)主治组成。
王张表示,这部辞典基于印度传统医学药典中的常见医学和药学词汇,参考了30本以上的国内外梵语专著,有助于扫除阅读拉丁化梵文术语的障碍。
“从事传统医药和天然药物研究的学者很期待这部辞典的问世。”王张说。他认为,该辞典将帮助中国学者了解印度传统医学,促进受到印度阿育吠陀一定程度影响的我国藏蒙医学的相关研究,推动中印传统医药领域的交流合作。
中印两国都是世界传统医学的重要发祥地。阿育吠陀源自梵语(Ayurveda),意指“生命的科学”,是印度传统医学的主要类别之一。其疗法包括排毒、药物、合理饮食、运动和养生法等,旨在恢复和加强机体自身功能、消除引起机体功能失衡的因素。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截至2012年,中医学进入了世界上的50个国家,而源于印度的阿育吠陀则进入了32个国家。不仅如此,中印传统医学交流历史悠久:有学者认为始于秦汉、唐代达到高峰、宋代后才渐渐式微。
王张对中印传统药材的比较研究表明,中印在传统医药领域合作潜力巨大。“产于温带为主的中药材和产于热带为主的阿育吠陀药材,各具特色,互补性很强,如我国历史上从印度进口的药材至少有49种(肉豆蔻、木蝴蝶、胡黄连等)。”他说。
王张还发现,在《印度阿育吠陀药典》(API)收载的540味单味药中,有约七成在我国有分布和药用。这意味着,一方面,中国可以通过从印度进口来增加稀有、贵重药材的来源渠道,例如国内市场紧俏的冬虫夏草、重楼、独一味等。另一方面,《印度阿育吠陀药典》中有三成药材尚待国内学者研究,有望扩充中国的新药来源。
据悉,《梵汉医学辞典》的共同主编包括成都中医药大学印度传统医药研究所所长王张和四川师范大学教授程树华。(记者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