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中国医药报》社主办

【药师必知】常见病症的自我药疗——湿疹

作者:2019-08-16来源: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中国医药报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性表现。皮损具有多形性、对称性、瘙痒和易反复发作等特点。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性表现。皮损具有多形性、对称性、瘙痒和易反复发作等特点。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多种内外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内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内分泌失调、感染、新陈代谢障碍等,外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接触物等均可影响湿疹的发生。但湿疹患者可能存在遗传因素所决定的过敏体质基础。

  

  临床表现

  

  湿疹按皮损表现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型。

  

  急性湿疹 皮疹多形性,为红斑基础上针头至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或小水疱,搔抓后出现糜烂、渗出,皮疹常融合成片,病变中心较重,逐渐向周围蔓延,界限不清。当合并感染时,可形成脓疱、脓液渗出或结脓痂,局部淋巴结可肿大。感染严重时多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瘙痒剧烈。搔抓、热水烫洗可加重皮损。

  

  亚急性湿疹 急性湿疹炎症减轻或适当处理后经较长时间发展而成。皮损以小丘疹、结痂和鳞屑为主,可有轻度浸润,自觉有剧烈瘙痒。

  

  慢性湿疹 常因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而转为慢性湿疹;也可开始即为慢性湿疹。表现为患处皮肤增厚、浸润,色素沉着、表面粗糙并覆鳞屑,个别可有不同程度的苔藓样变,或因抓破而结痂。病情时轻时重,迁延数月或更久,易复发;自觉有明显瘙痒,常呈阵发性。

  

  药物治疗

  

  湿疹病因复杂,临床形态和部位各有特点,故用药因人而异。

  

  内用药治疗 常用抗组胺药,病情影响睡眠时加服镇静剂,继发感染者配合使用有效的抗菌药。《国家非处方药目录》收录的抗组胺药有异丙嗪、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去氯羟嗪、赛庚啶。病情严重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处方药,如西替利嗪、咪唑斯汀、氯雷他定、依巴斯汀或地氯雷他定等。

  

  外用药治疗 根据皮损情况选用适当剂型和药物。急性湿疹局部以生理盐水、3%硼酸或1∶2000~ 1∶10000高锰酸钾溶液冲洗、湿敷,炉甘石洗剂收敛、保护。亚急性、慢性湿疹应用合适的糖皮质激素乳膏或软膏、焦油类制剂或免疫调节剂,如他克莫司软膏、吡美莫司软膏。继发感染者加用抗菌药。

  

  用药注意事项与患者教育

  

  鉴于抗过敏药可透过血-脑屏障,对中枢神经系统组胺受体产生抑制作用,引起镇静、困倦、嗜睡反应,多数人都能在数日内耐受。但对驾车、高空作业、精密机械操作者,在工作前不得服用或在服用后间隔6小时以上再从事上述活动。

  

  多数抗过敏药具有轻重不同的抗胆碱作用,表现为口干;对闭角型青光眼者可引起眼压增高;对患有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老年男性可能引起尿潴留,给药时应予注意;抗过敏药不良反应常见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部不适、便秘、腹泻等,且上述不良反应随药物使用时间延长而逐渐减轻或消失,若进食时服药也可减轻。

  

  依巴斯汀可能抑制心脏钾离子慢通道,有引起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或Q-T间期延长的危险。故应严格掌握剂量,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同时对血钾浓度过低者适当补充钾、镁。患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者不宜应用。肝脏功能缺陷者和心律失常者慎用;6岁以下儿童慎用。

  

  抗过敏药的应用必须及时,以尽快抑制过敏反应,H受体阻断剂可抑制皮肤对组胺的反应,对拟进行变应原测试者,应在停止使用48~72小时后再进行。

  

  如感觉湿疹加剧,出现胸闷、呼吸困难或窒息,或应用抗过敏药物3天后仍不见疗效时,须及时去医院诊治。

  

  用药期间宜清淡饮食,禁忌辛辣食物或腥膻食物,避免搔抓皮肤或热水洗烫,并暂停使用肥皂。另服用抗过敏药期间不宜饮酒或同时服用镇静催眠药及抗抑郁药。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应慎用抗过敏药。

  

  湿疹患者应避免可能的诱发因素,包括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过度搔抓、清洗以及接触可能致敏的物质,如皮毛制剂等;尽量少接触含化学成分用品,如肥皂、洗衣粉、洗涤精等;避免可能致敏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浓茶、咖啡、酒类。在专业医师或药师指导下用药,切忌乱用药。

  

  【摘编自《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第七版·2019)》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下一条

相关链接

热点推荐

订阅

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