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首页>>基层好医生-旧

【最美基层好医生】霍春林:焐热的不只是听诊器

  • 作者:李平林
  • 来源: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中国医药报
  • 2018-04-16

       中国医药报记者 李平林 报道  四月的北方,正值春夏交替,天气忽冷忽热,感冒发烧的患者明显增多。不到早晨八点,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霍春林诊所外已排起了长队,其中不少是患病儿童。方圆数里的人都知道,霍春林医生不仅人好,医术高,还特别会安抚孩子。


图为霍春林在给小患者诊疗。


       “宝宝张嘴,爷爷看看里边有没有细菌好不好?”“咱们给你的肚子打个电话,问问它为什么咕噜叫好吗?”霍春林蹲在地上一边与患儿交流,一边将焐热的听诊器放在患儿腹部。


       今年55岁的霍春林出生在一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自小体弱多病的他听了老师的话,初中毕业后就到晋中卫校念了医学专业。原本只为“自医”的他,工作以后慢慢在医治他人的过程中发现了更高的人生价值。


       “我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建筑单位的医院从事临床。”霍春林回忆,20岁出头的小伙子当医生很难获得大家的信任,“直到有一次,一个职工说自己胃疼,去了好几个地方看病都没搞清原因,我当时详细问了患者情况,又用手按了按腹部,发现有一个硬块。”综合患者的症状,霍春林判断有可能是肝癌,建议其去大医院诊疗。后来的检查结果证实了霍春林的判断。


       自那以后,周围的人开始对霍春林刮目相看。20世纪80年代,医疗设备和辅助检查手段非常有限,为了获得第一手资料,霍春林对每位患者都详细问诊,从蛛丝马迹来推理判断,尽量缩短确诊时间。


       霍春林认为,熟练掌握诊断方法的医生经过认真诊查,能够对大多数病情做出初步判断,加上后期有针对性的检查,基本可以做到清楚诊断。这个习惯让霍春林受益至今,“现在儿童患者特别多,儿科被称为‘哑科’,许多疾病都只能靠医生观察。”


       在基层从医的35年间,霍春林从“初出茅庐”到“身经百战”,一路走来,他一直都为患者或其家属给予的善意所感动。在问诊台上,摆着一张患者手写的感谢信,“悬壶济世,德高艺精,医者仁心,惠泽百姓”。


       “这是患者的女儿写给我的,当时她83岁的母亲行动不方便,外出看病特别不方便。”了解这些情况后,霍春林主动上门服务,定期为老人复诊。这个在他看来很平常的举动,患者家属却铭记在心,并留下这封感谢信。


       作为群众的24小时“健康守护人”,霍春林没有节假日,总是随叫随到,“过去是半夜敲门,现在是24小时手机不关机”。如果遇到需要转诊的患者,霍春林也会一直陪着,“因为很多人不知道就诊流程,也不知道怎么挂号。”


       如今,基层医疗机构除了要满足群众基本医疗需求外,还承担起了公共卫生服务、健康常识普及、转诊、后期康复以及临终关怀的工作。


       几天前,一名患者家属找到霍春林,说他的父亲身患癌症,医院认为已经没有治疗意义,他们将老人接回家,却又不忍看到父亲被病痛折磨。“我去了以后做些简单治疗,主要是安慰老人,有时候还要劝慰家属。”霍春林说,临终关怀是一种减轻疾病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让患者有尊严地走完最后一段路也是我们医生的职责”。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时时去安慰”。作为医者,霍春林常常感受到面对疾病时的无奈,现在他把更多精力放在安抚患者上。他把对患者的关爱体现在每一个像“把听诊器焐热”一样的医疗细节中,他焐热的不仅是听诊器,还温暖了患者的心。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