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彩妆色粉处理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

  • 作者:吕旭阳 杨盼盼 等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9-09-11

  随着彩妆市场的大热,隔离霜、粉底液、口红、眼影、粉饼、散粉等化妆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此类产品中,色粉是产品配方的基本组成成分之一,色粉的选择和使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产品的遮盖力、贴肤性、使用感和稳定性。因此,对色粉表面处理技术进行分析整理,指导应用,非常有必要。


  色粉处理技术的应用现状


  化妆品中常用的色粉可分为无机色粉和有机色粉。其中,无机色粉主要是指无机物的颜料,大多数为金属氧化物。在化妆品中常用的一般是指二氧化钛、氧化锌、氧化铁红、氧化铁黄、氧化铁黑、铬绿等。


  未经处理的色粉用到配方中会容易团聚、结块,导致最终产品的稳定性、涂抹感、亲肤性、遮盖力不佳。通过不同的处理方式改变色粉表面的化学性质,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最终产品的使用性能,规避自身的一些缺点,提升色粉在配方中使用的便捷性。


  现在市场上使用的主流色粉处理方式主要有三乙氧基辛基硅烷处理、聚二甲基硅氧烷处理、三异硬脂酰异丙钛盐处理等。具体处理方式主要是通过单一的处理剂来进行,如最常用的三乙氧基辛基硅烷处理的色粉,有非常低的表面张力和良好的疏水性,而且由于亲脂性辛基基团的存在,使其很容易分散在酯类、矿物类和硅油中。但其在配方中的添加量较低,否则会影响使用感和产品黏度,所以不适合应用在低黏滴管瓶类产品和高遮盖力产品中。


  聚二甲基硅氧烷处理的粉体,具有较好的粉质肤感,遮盖力也比较好,在硅油体系中有较好的分散性,但在其他油脂中的分散性均较差,使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仅适用于粉饼散粉等粉类系列产品。


  三异硬脂酰异丙钛盐处理的色粉,表面有大量的脂肪酸酯基团,对所有颜料都显示出极佳的活性,因此很容易被润湿和分散在有机介质中,油吸收性大大减少,适合用于高色粉负载需求的产品中,但其贴肤性、柔滑感又有所欠缺。


  新色粉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现阶段,彩妆领域对色粉的处理方式已经不仅仅满足于单独某一性能的改变,色粉的表面处理技术也将在彩妆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价值。随着彩妆市场的日益发展,针对不同的产品开发需求、不同的配方体系,选择最佳处理方式的色粉,对产品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三异硬脂酸异丙氧钛盐、双-PEG-15二甲聚硅氧烷、PEG-2大豆胺处理。该处理技术有效提高了色粉的稳定性和使用便捷性,同时具有完美的延展性,非常适合制备高色粉负载的彩妆配方。其中处理剂中PEG-2大豆胺的阳离子特性可以增强色粉在头发、皮肤和睫毛上的附着度,提高产品的着色度和遮盖力。相比于其他处理方式的色粉,其与极性油脂具有更好的相容性,所以,在开发高色粉负载、高遮盖、贴肤类产品时,可以考虑此类处理方式的色粉。


  二是氢化卵磷脂、全(十三)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处理。氢化卵磷脂属于两性表面活性剂,与粉体发生作用时,极性端与粉体表面结合,非极性端均匀分布在外围,从而改善粉体的表面性质和分散性。由于卵磷脂与皮肤生物化学性质相似,因此处理得到的化妆品粉末具有亲肤和保湿性的特点。但是通过氢化卵磷脂处理得到的化妆品粉末不具有抗皮脂性,因此持妆性不佳。而通过全(十三)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处理过的粉体极低的表面能,不易被润湿,具有极佳的双疏性,可用于长久持妆效果的产品。天然来源非转基因的氢化卵磷脂复配合全(十三)氟辛基三乙氧基硅烷双重处理的粉体,达到即保湿又疏水疏油的持久效果,并且在硅氧烷类、高极性的酯类中的润湿能力远优于烷烃类,所以在开发持久保湿的彩妆产品时,可选用此类处理方式的色粉。


  三是三异硬脂酸异丙氧钛盐、聚二甲基硅氧烷处理。单独用三异硬脂酸异丙氧钛盐处理的粉体在多种酯类、天然油及烃类中具有很好的分散效果,在产品中可以满足高色粉负载的需要,但肤感使用感不佳。单独的聚二甲基硅氧烷处理的粉体,具有比较好的粉质肤感,遮瑕力也比较好,但粉体除了在硅油体系中的分散性还可以外,在其他油脂中的分散性均不是很好,且配方中添加量不易过高。而通过结合这两种处理方式,可以达到综合效果更好的粉体。


  四是月桂酰赖氨酸处理。月桂酰赖氨酸与颜料表面的结合形态为片状,能将色粉与片状形态处理剂优势相结合,发挥色粉本身的遮瑕着色作用,还能弥补其颗粒状带来的涩感和贴肤性弱的缺点,改善了粉体在皮肤上的黏附性和延展性,增加了柔滑感和服帖性。此外,月桂酰赖氨酸的天然来源以及氨基酸的特性,又提高了粉体的保湿性及皮肤亲和力。该处理方式处理的粉体适合中低极性烷烃油,适合保湿、贴肤类产品的开发使用。


  五是苯基硅油处理。苯基硅油本身是一款与硅油以及普通油脂均有很好相容性的油脂,同时具有较高的折光率,所以用苯基硅油处理的色粉不仅仅有比较好的油脂相容性,并且能瞬间提亮肤色,呈现水光肌效果,持久光泽,贴肤性佳,肤感爽滑,特别适合于有提亮需求的产品中使用。


  (摘编自《日用化学品科学》2019年第7期作者吕旭阳,杨盼盼等)


(责任编辑:齐桂榕)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