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食品药品网 记者 马艳红 报道 “2018儿童遗传性疾病及造血干细胞移植论坛”不久前在京举行。值得关注的是,据与会首都儿研所血液科主任师晓东介绍,近年来,国内医院血液科儿童侵袭性真菌病(IFD)发病率升高,成为血液恶性肿瘤儿童死亡重要原因之一。但是,现有相关诊断方法存在不同局限性,使得儿童真菌感染诊断尤为困难。她强调,及时进行早期抗真菌治疗是控制儿童侵袭性真菌病的关键。
师晓东介绍,2006年7月~2016年7月国内医院儿科收治的106例侵袭性真菌病患儿中分离出真菌109株,感染总例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每年感染最多的菌落均为白念珠菌,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而白念珠菌对伊曲康唑和氟康唑耐药性较强,分别超过78%和57%。
师晓东进一步指出,抗真菌药与临床常用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纷繁复杂。其中,唑类药物唑类同化疗药、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胃肠药、镇静剂、心血管药和利福霉素等多种药物有相互作用。而卡泊芬的代谢和吸收与细胞色素P450酶互不影响,药物相互作用很少。
在本次会议上,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北京京都儿童医院、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等医疗机构的数十位儿科专家围绕儿童遗传性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