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仅4个月的时间,困扰我多年的风湿病痛就被基本治愈了。”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双湖县僧人索朗旺堆日前在自治区藏医院风湿病防治研究羊八井基地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高兴地说。他告诉记者,刚来到这里时脚踝及脚底肿胀发紫,不能下床,经过传统藏医药“口服+涂擦”“口服+药浴”“口服+放血”的治疗后,两个月就能自如行走,现在除了腰部稍有不适外,其它疼痛已基本消失了。
这只是古老藏医药疗效的具体表现之一。据了解,藏医药历史悠久、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在风湿病、高血压、心脏病、肝病、胃肠等慢性病及疑难杂症治疗上的疗效,已经被大量临床实践所验证。然而记者在调研中了解到,由于藏医药理论完善,辨证细、用药准,且受环境影响藏药材药力强、疗效好,藏医药产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巨大,目前已经成为健康扶贫的突破口,但受经济落后、专业人才短缺、科技能力不足等因素影响,藏医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仍障碍重重,需多部门联动进一步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
药力强疗效好 藏医药产业空间巨大
据史料记载,藏医药学已有3800年以上悠久历史。
“藏医药将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法分为四大法即‘食、行、药、外治’。在治疗过程中先通过食物、起居以及药物的治疗来调整体质,比如用‘热性’药治疗‘寒症’,用‘寒性’药治疗‘热症’,当内服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时,某些疾病还会通过放血、火灸、药浴等外治法治疗或内外合治。看似神秘的藏医药其实非常科学,被大量临床实践所验证,而这些成熟理论正是支撑藏医药产业发展壮大的内核。”奇正藏药董事长雷菊芳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药的层面来说,据有关部门考证,青藏高原有各类藏药植物2584种、动物类药175种、矿物类药200多种。其中,仅生长在海拔3500米以上高寒的珍贵药材就达300多种。
“由于受青藏高原高海拔、紫外线强、昼夜温差大、环境无污染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藏药原材料的活性有效成份含量比内地药材要高出不少,甚至是内地药材的数倍,而且纯净安全。经过‘自然生态浓缩’的藏药材药效充足,药力强劲,只需少量服用即可获得很好的疗效,这是藏医药产业发展的一大优势。”雷菊芳表示,“非常看好藏药在疼痛类风湿病的外治药剂、妇女儿童用药、心脑血管、代谢类用药等方面的市场潜力。”
“此外,除红景天等少量药材是根茎局部入药外,其余大部分植物药材都是根茎叶全部入药,在制作成药的过程中不用提取,加工方便、程序简单,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准入门槛,也有利于产业化的发展。”雷菊芳补充道。
药材种植和藏药开发亟须现代科研支撑
专家普遍认为,对于藏药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研究是未来产业化的重要关键点,研发阶段的深入与充分直接影响药品的临床价值,虽然近些年来藏药界已经加大科研力度但成效甚微,药材种植和藏药开发都亟须现代科研支撑。
藏药材种类多、药力强,但公开资料显示,2015年西藏濒危藏药材就已有70多个品种。
“目前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在内的藏药原材料绝大部分依赖野生采集,但藏药制剂需求量很大,像茅膏草、毛瓣绿绒蒿、白花龙胆、乌奴龙胆、尼泊尔黄堇、麝香等数十几种藏药材面临濒危,已经无法保证藏药的正常生产和临床用药需求,必须要加对藏药材人工种植技术的科学研究和成果推广力度。”西藏自治区藏医院制剂中心主任拉巴次仁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拉巴仁次指出,在高海拔、低气压、干燥的环境下,如何依靠自然大面积种植藏药材?不同药材有效成分最多的部位是哪?数以万计的经方中,哪些配方疗效更确切,哪些配方从资源角度更适合挖掘研究?针对小儿病等特殊病种的藏药剂型如何优化等等,都需要加大研究。
“名老藏医经验方的开发,企业药品、保健品、医疗器械的开发等,都需要通过临床实践研究获取相关数据,用数据来证明经方的疗效、安全性以及适用人群,获取数据支撑后才能拿到批件与准字号。”西藏自治区藏医院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主任普穷次仁也表示。
据了解,目前自治区内藏药生产产值达14.5亿元,共有17家藏药生产企业,其中奇正、甘露、诺迪康、神水、神猴等五家龙头企业产值占居八成。“藏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还很低,不仅规模较大的藏药生产企业少,而且同质化较重,存在市场销售好的同一产品有两至多家企业生产的现象,拥有国药准字号的藏药看似有几百种,但实际上的藏药品种只有数十种,背后都是因为科研不到位。”西藏山南市藏医院院长扎西次仁表示。
“藏医药学的传统理论研究是很深入很科学的,但是由于记录不够,缺少循症医学的研究以及数据的总结和分析,使得非藏医人对它认识不足。目前对于藏药企业来说,开发一款成熟用药,却需要投入相当于新药研发的成本,无形中增加了大量负担。”雷菊芳透露。
“从医的层面来说,藏医药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方法,要想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应用,首先必须在诊断和治疗的路径、方案、技术,以及药物的用法、用量等方面要进一步开展标准化研究。比如,不同疾病采用外治放血法治疗时,放血部位和放血量具体如何;涂擦疗法的手法如何,用药量如何等方面,在传统医学理论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丰富的临床经验,应该形成符合现代人们医疗需求的标准。”普穷次仁强调。
藏医药成健康扶贫突破口
据了解,自治区藏医院风湿病防治研究羊八井基地于2018年4月份挂牌,该项目针对海拔4300米的羊八井风湿性关节炎易地搬迁点,围绕藏医药及中西医结合防治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及方案开展深入研究,以期形成藏医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数据库,制定藏医风湿性关节炎的最佳治疗方案,目前已有近200位风湿病患者接受免费治疗。
被藏布曲河流和念青唐拉山环绕,拥有全国温泉最高水泉的彩渠塘村依托藏医药,正以科研助力开展健康扶贫试点。
“这个项目由自治区党委、政府亲自带头,卫生计生委、财政厅、人社厅、扶贫办、拉萨市政府等全面参与,已列入自治区藏医药局局级课题,将那曲、阿里等高海拔地区的风湿病患者经过筛选后,集中安置在羊八井彩渠塘新村,免费给予治疗。为了实现健康扶贫与科研成果双丰收,该课题先期安排150万元用于风湿病患者的防治研究,后期还会有更多经费跟进,努力将藏医药作为健康扶贫的突破口。”自治区卫生计生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闫冰介绍称。
“为了形成藏医药治疗风湿病的科学方案,下一步希望该课题能从国家层面争取更多支持,包括政策、资金、技术的支持,以及科研方案、治疗方案、疗效评价等的专家论证支持等等。”闫冰表示。
“目前藏医药的科研能力和水平还较低,对藏医药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科技人才短缺,由于藏药炮制和加工技术独特,而既懂藏药炮制技术,又懂现代科技的人才却非常少。”西藏自治区藏医药局局长德吉介绍称。
据了解,目前西藏藏医药研究院尚未独立设置,与自治区藏医医院一套人马、两套牌子设置,研究内容涉及文献研究、临床诊疗评价研究、成方制剂研究、天文历算研究、藏药资源开发研究、藏药材人工种植技术研究等领域,而在编科研专职人员却不到40人。
“由于理论体系不同、语言交流存在障碍,藏医药人才的培养主要依赖于西藏藏医药大学。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强医教协同,加强院校培养与名老藏医的传承和临床实践教育相结合。另一方面,加强藏医药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争取将其作为一个独立设置的科研机构,提供更大的科研平台支撑,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德吉表示。
“藏医药产业的发展既有利于带动自治区内经济繁荣,又有利于解决就业问题,是实现长治久安的重要途径。一方面,主管部门应该拿出专项资金加大藏医药的研究,让更多的人了解它;另一方面,国家层面的相关主管部门在制定产业政策时应进一步放宽民族医药的准入条件,比如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医保目录、经典名方目录等的筛选上应进一步增加民族医药的比例等等。”雷菊芳建议。(记者 李保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