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球权威医学期刊杂志《英国医学杂志》(以下简称BMJ)发表的关于欧美禁止6岁以下儿童服用感冒药的报道引发了媒体和网民的热议。这项研究强调了非处方咳嗽感冒药的无效性。经过Cochrane数据库检索,研究人员发现许多针对普通感冒的非处方(OTC)感冒药因疗效证据不足,且易导致多种副作用,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和欧洲药品管理局(EMA)禁止6岁及以下幼儿使用感冒药。
针对网帖内容,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陈楚雄表示,经查,发现诸多网帖的出处都源于《英国医学杂志》的一篇文章。事实上,BMJ这篇文章也具有不确定性,支持证据较少。FDA和EMA并未禁止6岁以下儿童服用感冒药,这只是文章的建议。
其实,早在2007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就曾发布过关于6岁以下儿童慎用止咳和抗感冒药物的警示;FDA也曾发布公告,建议2岁以下儿童不要服用此类药物。许多国家的儿科医生、保健从业人员均建议6岁及以下儿童不宜使用OTC感冒止咳药。对此,广东省药学会秘书长郑志华主任药师介绍,慎用≠不能使用。它是指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或者咨询医生、执业药师后,合理使用。
陈楚雄认为,对于感冒药,使用得当能够治病救人,不必讳疾忌医。但是儿童用药需要慎之又慎,含有盐酸伪麻黄碱、氢溴酸右美沙芬成分的药品,在用量和服用年龄方面都有严格的限制。有的只能用于2岁以上儿童,并且要严格限制各年龄段的用量;有的不适宜用于一定年龄的儿童,如酚美愈伪麻分散片(泰晶)就不适宜用在6岁以下儿童。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中药的发展历史和西药不一样。由于历史的原因,中药的说明书不像西药那样完整,并且在其发展过程中,也没有较为严格的要求,尤其是中成药成分复杂,副作用往往也不明确。但是近半年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接连发布公告,要求20多个中药品种进行说明书修改,增加儿童、孕妇等人群的用药指引,多种感冒药品被禁止用于婴幼儿。这一系列的说明书修订在很大程度上表明了国家在引导中成药规范使用上的决心。
此次事件涉及到了婴幼儿和儿童用药,社会关注度较高,舆情燃点较低,极易触动公众敏感的神经。虽然消费者们,尤其是家长们对药品使用的关注说明大家的健康意识有所提高,但也没有必要过度反应、过度恐慌。针对药物使用的传言,作为消费者需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切勿盲目相信;二是明确使用药物的正确方法,一定要仔细阅读说明书;三是依据患者症状、适应症和禁忌症等谨慎合理使用,避免盲目、重复用药;四是遇到疑难杂症时,最好征求专家医生的意见。作为监管部门,可以及时组织专家进行相关科普,发布权威声音,助力公众安全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