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给药途径有口服、静脉注射(静注)、肌内注射(肌注)、皮下注射(皮下)等。药物还可舌下含化(舌下)、直肠灌注(直肠给药)、滴眼、鼻腔喷雾、口腔喷雾(吸入剂),也可皮肤局部(表面)或全身(经皮)给药。每种给药途径均有其特殊目的,各有利弊。
口服给药有哪些优缺点
口服给药最方便,通常也最安全,费用也最经济,因而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然而,该途径有不少限制,许多因素包括其他药物和食物都会影响口服药物的吸收。因此,某些药物必须空腹服用,而另一些则需餐后服用,尚有部分药物不能口服。
口服药物经胃肠道吸收。药物吸收始于口腔和胃,但大部分由小肠吸收。药物必须通过小肠壁及肝脏方能进入全身血液循环。许多药物在肠壁和肝脏发生化学反应,减少了吸收的药物量。静脉注射药物不经肠壁和肝脏直接进入体循环,这种给药方式可获得较口服更快和更持久的效应。
一些口服药物刺激胃肠道,如阿司匹林和大多数其他非甾体抗炎药可损害胃和小肠壁并诱发溃疡。另一些药物吸收很差或在胃内被胃酸和消化酶破坏。尽管有这些缺点,但口服给药因其方便、安全、经济,较其他途径常用。其他给药途径一般在患者不能经口给药,药物必须尽快和准确地给予,或药物口服吸收很差且不规则时方才使用。
注射给药有哪些优缺点
注射给药(消化道外给药)包括皮下注射、肌内注射和静脉注射途径。皮下注射时,注射针头插入皮下,注射后,药物进入小血管随血流进入体循环。皮下注射常用于蛋白质类药物和胰岛素给药,该药口服可被胃肠道破坏。皮下注射的药物可制成混悬剂或相对难溶的混合物,这样吸收过程可保持数小时、几天甚至更长,患者亦不须经常给药。在给予容积更大的药物时常采用肌内注射。肌注时应采用更长的针头,因肌肉位置深于皮肤。
静脉注射时,针头直接插入静脉。在消化道外所有给药途径中,静脉注射是最困难的一种,特别是肥胖患者静脉穿刺更加困难。无论是单剂静脉推注还是连续的静脉滴注均是快速、准确给药的最佳途径。
舌下给药的特点是什么
舌下给药指药剂直接通过舌下毛细血管吸收入血,完成吸收过程的一种给药方式。舌下给药适用于硝酸甘油类药物,这类药物可缓解心绞舌下给药可不经肠壁和肝脏的首过效应而迅速直接进入体循环,药物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被吸收,药物分子能顺利通过较大分子间隙,吸收完全且速度较快。仅次于气雾剂,快于肌内或皮下注射。然而,多数药物不能使用此途径,因常常发生吸收不全及不规则现象,且药效持续期比口服用药短,所以一般仅用于急救。
直肠给药的特点是什么
许多口服给药的药物可以栓剂形式直肠给药。药物与蜡状物混合制成栓剂,即便插入直肠亦不会溶解。直肠给药是指通过肛门将药物送入肠管,通过直肠黏膜迅速吸收进入体循环,发挥药效以治疗全身或局部疾病的给药方法。当患者恶心、丧失吞咽能力、限制饮食和外科手术后不能口服时可用栓剂直肠给药。直肠给药对泌尿系统及男科疾病的治疗均适用。一些药物的栓剂形式有刺激性,则宜采用注射给药。
经皮给药的优缺点有哪些
一些药物可以涂敷剂形式将药贴于皮肤表面。这类药物可增强皮肤渗透性,不经注射便可经皮进入血循环。这种经皮给药可缓慢持续较长时间。经皮给药可绕过肝脏首过效应,避免药物在胃肠道被破坏,具有减少血药浓度波动、降低毒副反应、用药方便、患者依从性好等优点。然而,这种途径受药物通过皮肤快慢的限制。只有那些日给药量少的药物可采用此途径。
雾化吸入给药的特点是什么
雾化吸入给药是将药液以气雾状喷出,由呼吸道吸入的方法。一些药物如气体麻醉剂和雾化抗哮喘药物(置容器中定量供给)可吸入给药。这些药物通过气道直接入肺,并在肺内吸收入血循环。只有少数药物可用此途径。吸入的药物应仔细监测以保证患者在特定时间内吸入适量的药量。因雾化吸入进入血液的药量差异性大,故这种途径很少用于治疗除呼吸系统以外的其他组织或器官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