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不副实的有机蔬菜消费了公众的信任,引发网民不满。消费升级的背景下,一些商贩还停留在“有机”的概念炒作上。监管不能给“不有机的有机蔬菜”上市的机会。
热议程度:★★★★☆
▍事件概述
5月6日,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播出“有机食品有玄机”的视频节目。记者走访了一家全国知名蔬菜连锁超市在北京的销售网点,在这里,有机菜的价格普遍比散装普通菜高出五六倍甚至十多倍。然而调查发现,超市里贴有“有机蔬菜”标签的蔬菜,经检测均有农药残留;按蔬菜有机码查询追溯到其种植基地,却发现基地的蔬菜还未成熟上市,且耕地里堆放有大量化肥。而超市售的“有机蔬菜”,是从批发商那里购进普通蔬菜进行加工包装的。
事件一经曝光,备受公众关注。据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消息,国家认监委已第一时间会同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成立调查组,于5月7日上午赶赴报道涉及的有机产品认证机构北京五岳华夏管理技术中心、获证企业中国有机绿色食品实业有限公司位于北京市顺义区的生产基地和位于朝阳区的包装车间进行调查。同时,北京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要求对违规生产企业开展检查执法,依法停止相关生产经营活动,并会同国家认监委对履职不到位的认证机构进行查处。
图1 “真假有机蔬菜”舆情走势图
▍舆情走势
从整体舆情走势看,如图1所示,呈现“山峰式”特征,网民关注度远高于媒体关注度。
第一阶段:央视曝光“有机蔬菜”乱象,舆情酝酿
5月6日晚间,@CCTV焦点访谈发布微博进行节目预热,随即央视《焦点访谈》播出“有机蔬菜有玄机”的报道。当晚微博平台最先引发关注,部分网民转发栏目官微内容,评论以负面情绪为主。
5月7日起,舆情关注度开始走高。人民网、中国新闻网、中国经济网等主流媒体,食品伙伴网、中国食品网等行业媒体均对央视相关报道予以转载。微博平台中,@新浪视频、@财经网发布的相关信息获得关注相对较多。
第二阶段:涉事企业接受调查,北京开展排查行动,关注度持续攀升
除对央视报道内容继续转载外,媒体报道开始聚焦于事件的后续进展。“有机蔬菜”乱象被曝光后,北京市有关部门迅速展开调查。5月7日晚间,北京卫视《北京新闻》播发相关报道,随即央视网进行转载,北晚新视觉网、北青网等跟进报道。5月8日,中国新闻网、央广网、千龙网等进一步转载北京市排查行动内容。中国经济网发表《“有玄机蔬菜”涉事企业均接受调查 业内:乱象在于缺乏后续监管》,报道事件最新进展。5月9日,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官网发布通告,表示近期通州区农业局将开展安全检查工作。
微博平台上,@央视新闻发布【央视调查:高价“有机蔬菜”物有所值吗?真的更放心吗?】,转评量达2600多篇次。@第一财经日报、@界面等发布的相关微博转评量较高。网民的热烈讨论使得相关信息在5月9日达到最高峰。主要观点有,一是质疑监管缺位。二是认为“有机”概念多为噱头。三是分析“有机蔬菜”市场乱象根源。
第三阶段:媒体热议度降低,舆情回落
5月10日起,新增议题减少,总体信息量开始走低。多家媒体就此发表评论。一是认为“有机蔬菜”乱象根源在于疏于管理,呼吁有关部门强化监管。如中工网发表《有机食品不能沦为“有玄机食品”》,千龙网发布评论文章《不能让冒牌“有机蔬菜”畅通无阻》等。二是指出有机产品认证中存在的问题。如《湖北日报》发表《“有机”标签不是这么卖的》称,目前国内各种食品认证主要是基地认证而非产品认证,且认证机构设置门槛较低、认证行为缺乏监管,这些客观现实向认证检测指明了努力方向。三是肯定有关部门在事件曝光后的行动迅速。如《北京晚报》发文《央视焦点访谈曝光有机蔬菜未必真“有机” 企业要对得起消费者的信任》,其中提到被曝光了问题,不推诿、不遮掩,而是迅速反应,集中精力查找漏洞、落实责任,那么就有理由相信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指日可待。北京市各级相关部门的这一系列动作,可谓招招打到实处、打到关键,扎紧了市场准入的篱笆。
▍点评
名不副实的有机蔬菜消费了公众的“信任”,引发了一众网民的不满情绪。从微博网民评论来看,有人甚至将此事扩大到所有行业,认为骗子、造假横行。从事件的传播过程来看,虽然事件是在5月6日曝光,但是直到5月8日舆情才开始迅速攀升,9日才达到峰值。这与瞬间燃爆的食品安全类舆情事件相比显然发酵时间更长。这是因为一方面有机蔬菜由于其较高的定价,消费群体有限,关涉人群更多的是社会中产阶级及以上的群体,而这部分人群甚少跟风讨论,特别是在微博中;另一方面,有机蔬菜的问题导致受损的是经济利益,并未对身体健康和生命产生明显的危害。
有机蔬菜问题已经不止一次被媒体点名。2010年,央视财经报道了有机蔬菜从种植到认证的各种乱象。2013年,央视财经又报道了某公司用普通产品假冒有机产品,瞒天过海,获取暴利。“有机蔬菜”问题屡屡被央视曝光,且由来已久,该问题一直未被有效解决的原因值得反思。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消费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心态和理念都在发生变化,特别是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有机”的概念也应运而生,但在实际经营中,一些商贩更多的还是注重其中的经济利益,停留在概念上的炒作。
从报道中可知,有机蔬菜与普通蔬菜的价格相差悬殊。假冒的有机食品存在巨大的利润空间。超高的利益回报与较低的违法成本,也让处罚措施和手段显得不够有力。此外,有机蔬菜认证过程中存在的监管漏洞,也让人有机可乘。有利益的驱使、有牟利的手段、有逃避监管的策略,这些因素让“不有机的有机蔬菜”得以顺利进入市场。因此,还应该从这些方面着手整顿有机蔬菜市场,让消费者明明白白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