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资源。然而近年来,随着中药材行业的迅速发展,各种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如中药材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等。仅2017年,全国就有上百家中药类企业被收回GMP证书(见图1)。
当前,中药材种植区域不断发生变化,部分道地药材产区变迁明显。同时,中药材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缺乏统一的标准及工艺规范,这些问题都是中药产业发展过程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从源头抓起筑牢基础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药材种植生产初步完成集约化、规模化,南北药材区划基本形成。当前,全国中药材种植面积已接近1亿亩(见图2),药材供给大大超出了需求,但因其质量千差万别,导致部分优质品种往往供不应求。
近几年,有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盲目扩种中药材,使我国中药材种植规模迅速扩大,部分传统道地药材产区发生了明显变迁,外衍的新产区不断出现。
大量验证表明,中药材种植环境一旦发生改变,药效就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按照传统经验,中药材如果需要异地种植,必须经过三代繁殖,并验证其疗效好、安全可靠后才算引种成功(即用第一代的种子种第二代,第二代的种子再种第三代,直到三代药材的疗效和原产地药材一致),才允许移植。
笔者认为,发展中药材种植业必须保障中药材质量,从源头抓起,筑牢基础。
首先,要确保中药材基原准确,道地产地一定要保留相应的道地药材野生种源地,野生种源不断与人工培育的优良品种进行杂交,使优良品种保持基原纯正、品质好、产量高,并保持野生品质。其次,建议只允许在道地产地种植道地品种,反对北药南移与南药北种。第三,药材种植要恢复原生态,提倡原生态仿野生种植,不能只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药材品质,杜绝乱打农药和使用壮根灵等生长调节剂。第四,药材采收采挖的时间和方法要科学规范。
新需求引发行业新趋势,保障中药材绿色、道地、无污染、可追溯,已成全行业乃至全社会的迫切需求。
探索产地加工与炮制一体化
中药材产地加工又称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是根据中药材的性质和储运销售的要求,对中药材进行的产地加工,包括清洗除杂、刮皮抽心、趁鲜切制、日晒烘干、分级划等、分类包装等环节,所得成品为中药材。当前,部分中药材产地加工缺乏统一标准及工艺规范,导致在中药材加工过程中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略了质量。长此以往,质量差价格低的中药材占据了大部分市场,将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而中药材产地加工一旦出现问题,将会波及后面各环节。为此,笔者建议探索中药材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一体化,即把饮片厂前移到药材主产地,并明确其只加工1种或3~5种当地的道地药材。
中药材产地加工与饮片炮制一体化有以下优点:一是单饮片厂只加工一种当地的道地药材,机械加工设备与质量检验设备投入少、风险小、回报高,便于投产和做专做精做细直至做大做强;二是可降低药材加工与炮制过程中长时间水润甚至浸泡与重复干燥的次数,避免有效成分与含量的无谓流失,减少城市工业垃圾;三是可有效避免加工中的很多重复环节,减少药材损耗和人力、能源的浪费,进一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四是能有效保证药材来源和饮片质量,有利于溯源和分级流通;五是可将中药材生产种植规范与饮片生产规范相结合,促进药材品质的形成,保证中药饮片质量与临床疗效。
建设专业及区域饮片厂
中药材质量的稳定需要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从源头把握好中药材、中药饮片及中药产品的质量是中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建议相关部门出台相应政策,鼓励中药材产地加工与饮片生产一体化,在道地药材主产地建设一批单品种饮片厂和区域饮片厂;改善当前的药材流通模式,支持大型企业筹建和扶持现有的中药材仓储物流基地,承担中药饮片仓储物流功能;积极与中药交易平台对接,把各个道地主产区的千余家单品种饮片厂和区域饮片厂的产品通过基地集中与分流,实现全国统一配送。
其中,单品种饮片厂是指只生产一个或者几个品种的饮片厂。比如甘肃的“党参饮片厂”和“当归饮片厂”,四川的“川芎饮片厂”和“泽泻饮片厂”,亳州的“白芍饮片厂”,吉林的“人参饮片厂”等。单品种饮片厂能有效实现品种规模化与质量精细化,还能为相关部门提供准确、详细、真实的质量数据与市场状况。一个单品种的用量扩大后,企业就有条件自建基地或者与合作社联合建基地,指导其种植和初加工,进而完善溯源体系,保障用药安全。
区域饮片厂指某一地区的特色饮片厂。比如怀药饮片厂,只生产四大怀药饮片;还有磐五味、建六味、湘九味、甘十味等饮片厂,每个工厂只生产当地几种道地药材的饮片。由于单品种饮片厂的生产成本远比多品种饮片厂的生产成本低,质量优价格低的产品自然会更受欢迎。
全国238个年用量在千吨以上的中药材品种,设置千余个单品种专业饮片厂即可满足需求。一个饮片厂只生产加工1种或3~5种当地产的道地药材饮片,并将其做专做精做细,既有利于产品溯源,又能有效控制中药产品质量;既方便监管,又能让人民群众用上安全、有效、放心的好中药。(刘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