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
- 中央新闻网站
承气汤类方解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伍枳朴泻力强,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第一方。去硝名曰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调胃承气硝黄草,便秘口渴急煎尝。
提起上面这首汤头歌诀,系统学习过中医药者,应该不会太陌生。三个承气汤均用大黄以荡涤胃肠积热,治疗阳明腑实证。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吴鞠通在其所著《温病条辨》谓:“承气者,承胃气也。……承气汤通胃结,救胃阴,仍系胃腑本来下降之气……,故名汤承气。”下面笔者一一介绍三个承气汤类方剂。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芒硝、大黄、厚朴、枳实组成。该方由张仲景为治疗阳明腑实证而立,在临床上大承气汤应用广泛。张仲景在大承气汤证中言腹满痛,腹满而喘,腹中转矢气等。
大承气汤证是由伤寒之邪内传阳明之腑,入里化热,或温病邪入胃肠,热盛灼津所致。治疗方法以峻下热结为主。实热内结,胃肠气滞,腑气不通,故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里热炽盛,上扰神明,故谵语;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是热盛伤津之征。“热结旁流”证,乃燥屎坚结于里,胃肠欲排除则不能,逼迫津液从燥屎之旁流下所致。热厥、痉病、发狂等,皆因实热内结,或气机阻滞,阳气被遏,不能外达于四肢;热盛伤筋、筋脉失养而挛急;或胃肠燥热上扰心神所致。方中大黄泻热通便,荡涤肠胃,为君药。芒硝助大黄泻热通便,并能软坚润燥,为臣药,二药相须为用,峻下热结之力甚强;积滞内阻,则腑气不通,故以厚朴、枳实行气散结,消痞除满,并助硝、黄推荡积滞以加速热结之排泄,共为佐使。
临床应用以痞、满、燥、实四症,及舌红苔黄,脉沉实为辨证要点。现代许多学者将大承气汤作为治疗肠梗阻的主方,主要用于单纯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等急腹症。现代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天津医科大学吴咸中院士曾运用通里攻下法,主要运用大承气汤加减方,做了大量腹部外科中的应用与基础研究,为现代医学防治肠衰竭提供了可行的方案,成为中西药结合领域的应用典范。
小承气汤
小承气汤,出自《伤寒论》。由大黄、厚朴、枳实组成。具有轻下热结、除满消痞的功能。
方中大黄泻热通便,厚朴行气散满,枳实破气消痞,诸药合用,可以轻下热结,除满消痞。本方以舌苔老黄、脉滑而疾、腹满便秘为辨证要点。主治痞满为主,燥实不甚之阳明热结轻证。
临床主治伤寒阳明腑实证。谵语潮热,大便秘结,胸腹痞满,舌苔黄,脉滑数,痢疾初起,腹中疠痛,或脘腹胀满,里急后重者。孕妇、年老体弱、血虚津亏者,不宜使用本方,且需中病即止。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小承气汤具有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肠道推进功能,抗炎,利胆等作用,故常用于治疗肠梗阻、肠麻痹、病毒性肝炎、乙型脑炎、胆道蛔虫症、胃肠术后腹胀与呃逆、慢性胃炎、胃黑枣结石、食积腹痛、痢疾、胆系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肾绞痛、鼻衄、哮喘、牙龈肿痛等。
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出自《伤寒论》,由芒硝、大黄、甘草组成。具有缓下热结的功效。
方中药仅三味,然配伍惬当:大黄苦寒以泄热通便,荡涤肠胃;芒硝咸寒以泻下除热,软坚润燥;以炙甘草调和大黄、芒硝攻下泄热之方,使之和缓。邹澍云认为,本方之所以名“调胃承气”,其承气之功皆在于大黄。本方与大承气汤和小承气汤相比,泻下导滞之方弱,尤适于症轻而体弱者。由于本方能调和肠胃,承顺胃气,驱除肠胃积热,使胃气得和,气机相接,从而诸证蠲除,故名“调胃承气汤”。
临床主治阳明病胃肠燥热证。大便不通,肠梗阻,口渴心烦,蒸蒸发热,或腹中胀满,或为谵语,舌苔正黄,脉滑数,以及胃肠热盛而致发斑吐衄、口齿咽喉肿痛等。虚寒性便闭忌用。现代临床可用于小儿伤食便秘、成人牙龈肿痛、口臭等病症。(作者系江苏省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主任药师)
(责任编辑:刘思慧)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