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
- 中央新闻网站
破解化妆品流通领域监管难题
如何更好地运用新型监管机制破解化妆品流通领域监管难题,需要各级监管部门深入思考。
面对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浙江省临海市提出并建立了以“双随机、一公开”为手段,以“531”风险防控工作法为基础,以分类监管为补充的新型监管机制,为强化化妆品市场监管提供了行动指南。
流通领域隐患多
对化妆品流通领域的监管,各级监管部门面临着不少难题。
一是行政处罚手段相对缺乏。根据规定,化妆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当建立索证索票制度,认真查验供应商及相关产品的质量安全有效证明文件,留存相关票证文件或复印件备查,加强台账管理,如实记录购销信息。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制度执行流于形式,不少企业留存的资质材料无印章、字迹模糊不清,批件或者备案凭证与产品不相符,有些甚至以“嫌麻烦”为由不愿索证索票。由于缺少有效的行政处罚等震慑手段,导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索证索票不规范难题。
二是从业人员质量安全意识不强。调查发现,化妆品经营使用单位的从业人员文化水平相对偏低,部分从业人员根本不懂“特”与“非特”、“备案”与“审批”、“进口”与“国产”的区别;没有索证索票意识,即使是在监管人员的再三培训和要求下,也只是机械性地向上家索证索票,很难主动完成对产品合法性和供货单位资质的审查;对于监管部门所要求的规范记录台账等,也是敷衍了事,很多记录无法查询和溯源。
三是行政监管力量严重不足。由于监管对象量大面广,使得有限的监管资源无法完成日益繁重的监管任务。有很多示范店,尤其是一些大型商场、超市、连锁总部,在监管人员的培训和指导下走上规范化经营的道路,但由于监管力量有限,无法做到经常性的监督检查,示范验收一过,极易出现反弹现象。
创新理念解难题
2017年底,临海市市场监管局提出以五查(日常监管“五查”)、三有(有人员、有制度、有台账)、一录(将日常检查结果录入移动执法终端,实现检查后续处理与“智慧监管”的无缝对接)为主要工作内容的“531”风险防控工作法,按照规范日常监督检查、规范经营使用行为、规范检查后续处理的要求,落实执法人员的监管责任和经营业主的主体责任,从而达到有效防控化妆品流通领域安全风险的目的。
2018年7月,临海市市场监管局制定的《化妆品流通监管工作规范》率先在全国出台。该局通过全面细化产品合法性、标签标识、进货渠道、广告宣传、产品质量投诉处理与召回等关键环节的监管要求,最大限度地延伸化妆品流通领域监管的广度与深度,有效推进化妆品流通监管法制化、科学化、全程化。
针对化妆品经营主体基数庞大、经营类别繁杂的特点,临海市市场监管局在原浙江省食药监局和台州市市场监管局的指导和力促下,创新引入“标准化+分类监管”理念,以源头管控为导向,首创“金字塔式”分类监管方法,打造化妆品流通领域全过程监管体系。
一是差异化防控,打造“金字塔”监管模型。临海市市场监管局根据临海市化妆品经营单位的特点,以源头风险管控为导向,提炼“金字塔式”的分类监管方法。首先将全市1493家化妆品经营单位分为A、B、C、D四大类,确定了A类(批发单位、品牌代理商、连锁总部)37家、B类(大中型美容美发单位)71家、C类(药店、母婴用品店、大中型商超、连锁门店、专卖店等)587家、D类(酒店、小美容美发店、美甲店、小超市、便利店等)798家,然后根据不同主体经营类型提出对应的检查标准与要求。其中,A类(金字塔顶端)处于流通领域的源头,监管要求最严,除采购时需索证索票,做好购进验收记录外,在对外销售化妆品时,还要主动向下家提供营业执照、规范的销售凭证等资料。目前,《化妆品流通监管工作规范》已在全市14家A类单位、26家B类单位、235家C类单位、321家D类单位推开,建立票据式购进验收台账385套(农村小店占78%)、电子台账99套、纸质台账112套。
二是精准化施策,首创“票据式”验收台账。为突破D类经营单位台账记录难的困境,临海市市场监管局精准化施策,首创“票据式购进验收台账”。若购进凭证上标有销售单位名称、住所、购货单位名称等完整信息,经营单位验收合格后可直接在购进凭证上签字,无须另做购进验收台账。若信息不完整,也可将信息核对结果登记在凭证上,作为“票据式”购进验收台账,在确保来源可溯的前提下,省去经营者将凭证、产品信息重新抄录到验收台账上这一环节,大大减轻了经营者的工作量,有效提高了商家实际操作的可行性。
三是智慧化升级,搭建“全程化”监管体系。为全面升级化监管模式,完善监管流程,临海市市场监管局努力搭建化妆品流通领域的“全程化”监管体系。目前,该局投入120万元打造的化妆品智慧监管中心已对接台州市信用监管平台,全员装备移动执法终端301台,在线检查化妆品经营主体1704家次,实现了化妆品行业的动态信用管理和行业智慧监管全覆盖。
社会共治促发展
办案是最有力的监管,处罚是最有力的教育,曝光是最有力的震慑。目前,化妆品领域违法犯罪问题仍处于高发、多发阶段,一罚了之、违法成本低,是违法行为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笔者建议:
一是延伸监管触角,借力智慧监管大平台,进一步完善“人脑+电脑”的数据汇聚应用机制、“人力+科技”的立体防控机制、“脚板+网络”的风险排查机制、“面对面+键对键”的指导服务机制,积极构建“生产+流通”的化妆品追溯体系和线上线下全面推广的“分类监管”模式,形成权责一致、监管有力、高效运转的长效工作机制。
二是加大对重点单位、重点区域尤其是农村市场、美容院、微商、电商的关注力度,加大对重点品种,如祛痘、抗衰老、美白祛斑、育发、染发等产品的抽检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添加、非法经营等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对于涉刑案件,要加强行刑衔接,构建案发及时介入、案中协调有度、全程跟踪督办、实时沟通联动的长效工作机制,实现化妆品刑事案件速移速侦、快诉快处,并及时曝光,形成强大震慑力,促进化妆品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是积极构建化妆品监管社会共治格局。如今年以来,临海市市场监管局联合临海市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共青团、妇联等,推进化妆品全域共治共建。此外,还积极组织开展化妆品安全科普宣传周、化妆品“五进”宣传、官微科普小知识推送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借此提高化妆品行业自律意识,提升广大消费者的安全意识,从源头化解化妆品安全风险。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