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我国骨科植入物市场情况分析

  • 作者:屈林 艾中 兆振宇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20-02-12

骨科植入物通常是指用于人体骨骼替代、支撑、修补、填充的临床骨科医疗材料,可全部或部分替代关节、骨骼、软骨或肌肉骨骼系统,涉及部位有肩、肘、髋、膝、脊柱等。由于该类产品价值较高、对人体生命和健康有重要影响,生产使用需进行严格控制,因此一般被归为高值医用耗材。


骨科植入物产品按使用部位不同可以分为创伤类、脊柱类、关节类和其他。前三者的市场份额共占骨科植入物市场的80%以上,相关产品主要包括骨接合植入物及关节植入物,如接骨板、接骨螺钉、髓内钉、脊柱内固定植入物、人工关节等。


骨科植入物产业链分析


上游 ①金属材料,包括钛及钛合金材料等。②生物陶瓷材料,包括惰性生物陶瓷(如氧化铝陶瓷,用于人工关节)、活性生物陶瓷(如羟基磷灰石及生物活性玻璃,用于需长入的假体表面涂层;人工植骨材料等)、可吸收生物陶瓷(如磷酸三钙等,多用于填充植骨材料)。③高分子材料,被广泛用于脊髓、肌腱、骨水泥等材料。上游原料已经能够实现国产供应,且市场竞争充分。


中游 各类骨科耗材研发和生产企业通过复杂的加工工艺,将上游原料制造成骨钉、骨板、关节和脊柱等各类成品。


下游 具备骨科植入物手术资质的各类医疗机构,包括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的骨科等。(见表)


骨科植入物产业链

表 骨科植入物产业链


我国骨科植入物产业发展历程


我国骨科耗材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经历了艰难的发展历程,为骨科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和科研实力的迅速提高,尤其是21世纪以后跨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带动了国内企业的快速发展,在不断的学习和竞争中,国产骨科医疗器械产业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渐打破外资垄断的局面。


产业萌芽期(1921年~1949年):西医骨科在中国萌芽发展,国内少数几个城市拥有骨科植入物产品。在此期间,北京协和医学院外科学系成立了我国第一个西医骨科专业组,上海建立了我国第一所骨科医院,中华医学会总会在上海成立了骨科小组。


产业起步期(1949年~1966年):欧美深造归来的我国第二代骨科专家使西医骨科在全国逐渐普及。国内医院将骨科设立为独立科室,多数大型综合性医院建立了骨科病房,医学院校逐步设立骨科专业,上海和北京等发达城市成立了骨科研究所,政府支持骨科医生培养。


艰难发展期(1966年~1980年):骨科临床和研究工作艰难发展,但仍在脊柱理论研究、人工关节置换等领域取得一些进展,人工关节开始仿制,脊柱植入物也在萌芽研发,手术外科迅速崛起。


快速发展期(1980年~2000年):骨科基础和临床研究得到快速发展。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成立,《中华骨科杂志》创刊,骨科亚专业及学组(脊柱外科学组、骨肿瘤学组、基础学组、内固定及外固定学组等)成立,临床诊疗和基础研究飞速发展。


创新发展期(2000年至今):涌现一批优秀骨科企业,已有多家企业在港股和A股上市。部分骨科耗材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创伤植入物已有70%左右为国产产品,脊柱和关节植入物也正在逐步进行进口替代。


骨科植入物市场规模


根据Evaluate MedTech数据,2017年全球骨科医疗器械市场规模为365亿美元,2014年~2017年年复合增长率为1.6%,增长缓慢,而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同比增长4.6%。全球骨科植入物市场集中度较高,前五大巨头企业强生、史塞克、希尔科、邦美和美敦力合计占比达到78%。


我国骨科植入物市场规模由2013年的117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25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17.14%,已成为世界第二大骨科植入物市场。未来,随着中国老年骨病如骨质疏松、椎间盘突出、股骨颈骨折等疾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再加上人们对健康需求的增长和支付能力的提高,国内骨科植入物市场增速将远高于全球,未来5年有望继续保持约15%的年复合增速。


在我国骨科细分市场中,创伤类、脊柱类和关节类产品共占比超85%,其中创伤类产品因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发展较为成熟,而脊柱类和关节类产品近年来发展迅速。2018年,脊柱类已经超越创伤类成为市场份额最大的骨科品类,占比达到29.01%。


我国骨科医疗器械行业起步晚,技术存在不足,尤其是在高值骨科医疗器械方面,主要依靠进口。在骨科植入物国产化程度方面,创伤植入物国产化程度最高,国内企业占多数份额;其次是脊柱植入物,随着进口替代的加快,国内企业市场份额逐步提升;国产化程度最低的是关节植入物,目前依然是进口企业占据主导地位。


2018年,中国骨科植入物市场前20的生产企业共占据57.34%的市场份额,其中,6家进口企业共占据38.84%的市场份额,14家国内企业共占据18.50%的市场份额。国产骨科植入物的使用主要集中在二级医院等中低端市场。出口产品主要以价格优势拓展国际市场,主要出口国家和地区为东南亚、南美、非洲等,年出口额在70亿元左右。


骨科植入物细分市场情况


创伤植入物市场规模 目前,创伤植入物已基本实现国产化,也是目前骨科植入物各大细分市场中,唯一由国内厂家主导的市场。近年来,创伤植入物市场保持较快增长,2018年的市场销售规模约为77亿元,2013年~2018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5.17%。


创伤植入物市场分散,国产占比逐步提升。高值耗材在带量采购和零加成政策的影响下,进口替代进程将会持续加速。随着监管水平的提升,小企业将被逐渐淘汰,行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国内上市公司市场份额会持续扩大。


脊柱植入物市场规模 根据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的数据,2018年,我国脊柱外科植入物市场规模为73亿元,2013年~2018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7.21%。受益于医疗需求的不断增加,脊柱植入物市场规模也在逐渐增长,并在2018年超越创伤植入物市场,成为骨科植入物市场中第一大细分市场。


国内脊柱植入物生产企业在原材料、工艺和制造方面与国外企业仍有差距,市场国产化程度较低。随着国内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国家对本土企业扶持力度的增大,国内优势脊柱植入物龙头企业有望维持20%的快速增长。


关节植入物市场规模 2018年,国内关节植入物市场规模为73亿元,2013年~2018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2.41%,是骨科植入物市场增速最快的细分领域。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提升,预计未来5年,关节植入物市场规模有望继续维持超15%的年复合增速,2023年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50亿元,有望成为骨科最大细分市场。


关节植入物市场国产化进程最慢,进口产品依然占有绝对主导地位。关节植入物使用寿命为15年~20年,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技术成熟、口碑及服务都更有保障的进口产品。由于制造门槛高、工艺难度大,生产厂商进入壁垒高、研发投入大,但随着国内各大公司技术的发展以及医保政策的影响,人工关节类产品将成为骨科进口替代潜力最大的细分领域。


(作者单位:华夏基石产业服务集团)

(责任编辑:刘悦)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