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
- 中央新闻网站
中医古籍的战“疫”之道(一)
1.《黄帝内经》
【年代】西汉
【作者】不详
【意义】该书是中医学最早的系统性典籍,也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是中医学理论的源头,目前学术界认为该书成书于汉代,因为年代久远,其作者已经不可考证,全文通过黄帝和岐伯的对话形式来进行,该书厘定了中医学的整个世界观和方法论,比如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这些理论是当时人们最先进的世界认知理论和物质分类理论,属于哲学范畴,中医学将当时最优秀的理论吸收进中医学体系,并且搭建起中医学认知体系,以此来分析人体和疾病。这里我们要说明的是,中医学认识人体和疾病属于哲学层面,形而上学,热衷于探究事物的共性特征和哲学原理,这和西医学以还原论为主,探究人体的微观结构有着迥然区别。
【战"疫"特征】本书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除了对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治疗原则进行了规范之外,对疫病发生学也通过天文、物候、气象、体质等角度进行了阐释,其中《黄帝内经》中有关五运六气的篇章中对疫病的发生确立,就五行属性进行了界定,就疫病发生的患者内在体质因素,外在气候因素,进行了详尽的说明,可谓是对疫疠邪气的一种详尽描述,对疫病的预防和治疗原则提出了应对之策。
2.《伤寒论》
【年代】东汉
【作者】张仲景
【意义】该书原名叫《伤寒杂病论》,为后世尊称医圣的张仲景所著,名张机,字仲景,该书是中医学历史上的一大创新之作,奠定了中医药物治疗学的基础,其中所提到的六经辨证体系是疾病辨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法,乃至于当今仍具有应用价值,其中因为后世战乱的原因,目前我们看到该出拆分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著作,这两部著作是宋代重新辑合在一起形成的。其中《伤寒论》主要针对的是外感类疾病的识病和诊治,《金匮要略》主要对内伤杂病进行论述。后世称为仲景所立之法使开中医治疗学圭臬的著作,后世温病学说体系也是脱化于《伤寒论》诊疗体系。
【战"疫"特征】据《伤寒论》序言中记载,在汉献帝建安元年之后,张仲景家族人口因为疫病死伤三分之二以上,其中七成是因为伤寒死亡,现在我们分析,当时因为战乱频仍,民不聊生,加之当时气候条件较为寒冷,地球在寒冷周期,所以百姓所得之病是以寒性疫病为主,这就是张仲景所说的七成死于伤寒。张仲景慨叹于无法诊治自己的家族,遂立志学医,并且能够融会贯通,创立出六经辨证体系,以治疗当时以寒疫为主的伤寒病。相传张仲景做过长沙太守,并且在办公之余在大堂上为百姓诊治疾病,所以称为坐堂医,这也是现在我们说的中医坐堂的由来。因为天气寒冷,好多百姓因为天冷冻伤耳朵,张仲景将羊肉生姜裹入面皮当中,煮熟分给大家,这就是北方冬至通常要是羊肉馅饺子的由来。其中在2020年初肆虐我国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以张仲景多个古方组成的"清肺排毒汤",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这也是古方今用的一个典范。
3.《肘后备急方》
【年代】晋
【作者】葛洪
【意义】本书是中医学的急救之书,可谓是中国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为东晋时期葛洪著,原名《肘后救卒方》,简称《肘后方》,系作者将其原著《玉函方》(共100卷),摘录其中可供急救医疗、实用有效的单验方及简要灸法汇编而成。经梁代陶弘景增补录方101首,改名《补阙肘后百一方》。此后又经金代杨用道摘取《证类本草》中的单方作为附方,名《附广肘后方》,即现存《肘后备急方》,简称《肘后方》。
【战"疫"特征】该书中对多种传染病进行了详尽的记载,比如对天花症状、危险性、传染性的描述,都是世界上最早的记载,而且描述得十分精确。书中还提到了结核病的主要症状,并提出了结核病"死后复传及旁人"的特性,还涉及到了肠结核、骨关节结核等多种疾病,可以说其论述的完备性并不亚于现代医学。书中更是提出了"疠气"的概念,认为这绝不是所谓的鬼神作祟,已经颇具科学的认识方法。值得提出的是,青蒿素治疗疟疾的记载出自该书,屠呦呦教授受到该书中的相关记载受到启发,采用冷提取技术,分离出青蒿素治疗疟疾,并因为此项科研成果,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医学对人类健康的馈赠。也是我国本土科学家获得的首个自然科学类诺贝尔奖项。
4.《内外伤辨惑论》
【年代】金
【作者】李东垣
【意义】该书是篇章特别短小,是李东垣写的一篇小论文,整合出版出来成为一本纠偏时弊的书。其中该书中将人体的寒热、虚实做了进一步的界定,中医治疗疾病一般从宏观入手,特别重视患者的正气的强弱和邪气的盛衰,正气类似于我们所说的免疫力,邪气类似于我们通常所说的细菌和病毒感染,如果邪气比较盛,出现一些列外在表现,比如高热、大便闭结、声音高亢等,一般治疗方法是中医祛邪为主,但是李东垣在该书中提出了要辨别实证的真假,如果患者正气偏虚而邪气盛实,此时要顾及人体正气的不足,李东垣对虚证和实证的真假提出了的探索。
【战"疫"特征】李东垣所处的金元时代战乱频仍,疾病流行,人民生活极不安定。其中该书中有一个特别重要的方剂--补中益气汤,时代背景是元朝大军围困金朝都城3月,城内军民断粮,三月之后围城结束,饥饿了3个月之久的百姓得了一场以高热为主的瘟疫,以祛邪的办法治疗,丝毫不见疗效,为此李东垣创立此方,为热病治疗立下了"甘温除热"之法。后续李东垣观察到人民所患疾病,多为饮食失节、劳役过度导致的内伤病,而一般时医崇古尊经,因循守旧,沿用古方以治内伤各证,因而重损元气,误治而死的人为数不少。李东垣本人也久患脾胃久衰之证,深受其害。东垣在其师张元素脏腑议病的启示下,对《内经》、《难经》进行了深刻研讨,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逐步形成了一种系统的独创性理论-脾胃学说。东垣有感内伤热中证的临床表现与外感六淫之邪相类似,时人多不能鉴别,导致误治,故撰《内外伤辨惑论》一书,详加区分,以便后学掌握。所以说东垣治疗疫病以补益为主,是按照当时人们的体质特征和正气衰弱的情况下所订立,是对中医学治疗疫病的理论创新,但在临床应用中分析清楚其应用的条件,不能孟浪使用。
(责任编辑:申杨)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