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中医古籍的战“疫”之道(三)

  • 作者:邱模炎、尉万春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 2020-03-09

  10.《温病条辨》


  【年代】


  【作者】吴鞠通


  【意义】本书是清代名医吴鞠通先生在反复研读叶天士弟子所辑《临证指南医案》,将涉及到温病学的个别医案进行分门别类,总结并进行创新,著出《温病条辨》,其中载方198首其中102首均效仿于《临证指南医案》,在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首先提出上、中、下三焦辨证,可以说是对叶天士温病学说体系的有效补充和完善,我们从《温病条辨》的写作体例来看,是参考《伤寒论》的写法,对每一种细化出来的温病确立相应的治法和方剂,对待治疗出现坏证和变证之时如何处理做了详尽的描述,既有理论高度,又有临床实践的方法,是完全指导临床诊疗的应用类书籍。


  【战"疫"特征】吴鞠通所处的时代是清代中叶,地球处在较为温暖的时令之中,所以当时温病流行,据吴鞠通《温病条辨》虚言中记载,吴鞠通感念至亲死于伤寒治法,遂苦心学医,并且参编的纪晓岚主持的《四库全书》子部医集的编纂工作,对中医学历代文献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参合叶氏学说,最终创立出《温病条辨》,可以说此书是中医学治疗温热类疾病的一次革新,如果说温热论是发端,那么《温病条辨》就是奠基之作,是对《伤寒论》诊治体系的有效补充和完备,是治疗对治疗热性瘟疫提供了完整的成体系的治法体系。在中医学发展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1.《疫疹一得》


  【年代】


  【作者】余师愚


  【意义】《疫疹一得》,是记载热性疫病的专书,作者余师愚是安徽桐城人,因为作者父亲因为疫病死亡,所以对疫病的诊治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将研究的心得记载出版成为本书。全书重点论述疫疹的治疗,作者擅长用石膏治疫疹、温病,曾有"非石膏不足以治热疫"突出了治疗中大剂量应用石膏的方法,创立了清瘟败毒饮等效方,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了疫疹治法。作者对疫病的发病中,注重天文、物候、气象的研究。


  【战"疫"特征】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记载:"乾隆癸丑春夏间,京中多疫。以张景岳法治之,十死八九;以吴又可法治之,亦不甚验。有桐城一医,以重剂石膏治鸿胪(注:官职名)星实之姬,人见者骇异。然呼吸将绝,应手辄痊。踵其法者,活人无算。有一剂用至八两,一人服至四斤者。虽刘守真之《原病式》、张子和之《儒门事亲》,专用寒凉,亦未敢至是,实自古所未闻矣。"我们看到纪晓岚详细记载了北京瘟疫流行的情况,其中所说的桐城一医就指的是余师愚,当时京城名医应用多种方法不见效果,余师愚以清瘟败毒饮为主方,以超出常用剂量数十倍的石膏进行治疗,救治了非常多的患者,这也看出我们古代中医界先贤应对疫病所作出的努力,这也是我们要树立名族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方面。


  12.《广瘟疫论》


  【年代】


  【作者】戴天章


  【意义】《广瘟疫论》,又名《瘟疫明辨》。温疫著作,本书是吴又可《温疫论》的推广发挥著作,主要论述病发于里的温热病的辨证论治,对伏气温病的脉因证治的阐发有突出贡献。书中着重研究伤寒与瘟疫的辨证,特别是早期症状的鉴别,不仅提出瘟疫早期诊断要点,并详述常见证、疑似证、危重证、后遗证、兼夹证,对每证的病理、鉴别、主治方药均作了比较精确的分析。证之临床,多切实用。论瘟疫病机与兼夹诸证较吴氏详备,概括治瘟疫五法亦较《温疫论》明晰。


  【战"疫"特征】一本好的医学书籍可以救民于水火,所以一直会有人所推崇,就像戴天章对吴又可推崇倍至,认为吴又可的治疫专书《温疫论》古今中外所罕见的,其作用可以使得混沌的天空像太阳和月亮一样来照明,但是因为看到这么好的书不能很好地推广和加以利用,遂为弘扬吴氏的学说,结合自己的多年临床经验,对《温疫论》进行了注释、增订、删改,主要是为了辨别瘟疫的诊治和伤寒是不同的,所以才把书命名为《广瘟疫论》。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人对疫病的认识是逐渐循序渐进的过程,也可以看到古人的医者仁心。


  13.《白喉治法忌表抉微》


  【年代】


  【作者】耐修子


  【意义】此书是治疗白喉的专著,作者参考郑梅涧、张绍修二家治法并且结合个人经验撰成此书。该书中主要的学术观点是反对用发表之剂治疗白喉,推崇养阴清肺之法。并且介绍了诸多治疗白喉的验方。


  【战"疫"特征】白喉是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我们在治疗白喉的过程中提到的重要的治疗方法就是不能够按照常规咽喉病来治疗,要突出养阴的作用。按照这个思路,20世纪七八十年代,首都白喉流行,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医院在中西医结合思路引导下,研制出了院内制剂白喉合剂,其中主要药物就是熟地,作为治疗白喉的特效药物。


  14.《松峰说疫》


  【年代】


  【作者】刘奎


  【意义】刘奎,字文甫,自号松峰山人,所以将其专著命名为《松峰说疫》,本书是继《温疫论》之后强调了瘟疫之名义,将疫病分为瘟疫、寒疫、杂疫三类,提出治疫病最宜通变、"瘟疫不可先定方"的主张,倡导瘟疫治疗的八种方法,不仅阐发了《温疫论》之下法,而且对汗、下、清、和、补等五法的临床应用均阐明理、法、方、药及应用注意事项,突出辨证论治精神,并且所设方药实用便宜,补本草之所未备,其说独有见地,遂成一家之言。


  【战"疫"特征】该书的源流自《黄帝内经》运气学说,下宗吴又可《温疫论》等诸家著述,且有自己独特见解,其所论治疫之法,是吴又可以来最详尽者,丰富了瘟疫治疗的内容,对瘟疫病研究有较大贡献,甚至流传到日本,成为研究治疗瘟疫病的重要参考书之一。对传染病之传染源,传播途径的阻断隔离与消杀,易感人群,特别是医护人员的保护都已有了创见性的认识和措施,对中医后世医家预防治疗疫病提供了较为完善的理论基础。(邱模炎、尉万春)


(责任编辑:申杨)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