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
- 中央新闻网站
中医药战“疫”话名医(一)
“医圣”张仲景与寒疫
公元204至219年,中原地区疫病流行。“医圣”张仲景的家族同样曾饱受疫病带来的生命威胁,正如他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所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捻,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看到东汉末年战乱频繁,疫病严重,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张仲景秉承“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刻苦研读《素问》、《灵枢》、《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等古代医书,继承《黄帝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广泛借鉴其他医家的治疗经验,结合个人临床体会,研究治疗伤寒杂病的有效方法,用毕生的心血写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临床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在《伤寒杂病论》中,他将大部分外感疾病归结为“伤寒病”,统以“三阴三阳”进行辨治,其中发汗解表、清热解毒、急下存阴等诸多治法,都是后世医家治疗疫病的常用之法;而白虎汤、大承气汤、黄连汤、竹叶石膏汤等古方也成为后世经典的治疫名方。日本汉方医学的经方派直至今日,还应用张仲景的原方治疗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在2020年2月6日,《人民日报》报道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所用的“清肺排毒汤”,正是运用《伤寒杂病论》中的“麻杏石甘汤、五苓散、小柴胡汤、射干麻黄汤”等治疗外感热病的经典方剂优化组合而成,其总体有效率达到90%以上。《伤寒杂病论》作为中医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学巨著,极大地丰富了中医疫病学的内容。
张仲景不仅通过撰写医书救人,他还心系百姓,治病更是亲力亲为。相传,张仲景曾任长沙太守,在大堂之上行医施药,从此以后便有中医“坐堂医”之称。随着不断诊病,他发现饱受疾病痛苦的百姓实在太多,他就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在他返乡之时,正好赶上“冬至”这一天,他看见许多老百姓饥寒交迫,两只耳朵冻得发红,甚至是冻伤,适逢伤寒疫病大流行,病死的人很多。张仲景就地搭了一个医棚,支起大锅,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温阳的一些中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煮熟之后连汤带食赠送给穷人。老百姓从“冬至”吃到“除夕”,不仅抵御了伤寒,还治好了冻耳。从此,乡里人与后人就模仿制作,百姓称之为“饺耳”或“饺子”,以此来纪念张仲景开棚舍药和治愈病人的功德,这也是“饺子”的由来。(林明欣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王琪格 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丁思元 辽宁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学院;邱模炎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责任编辑:申杨)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