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
- 中央新闻网站
合成生物学成原料“风口” 多元发展态势日益显现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3年12月15日,2023年化妆品原料企业投融资事件共有47起,其中8家企业完成了2起融资,分别是杉海创新、依诺基科、武汉合生科技、粒影生物、元一生物、绽妍生物、汇悦妍和贻如生物。
资本的流向是行业发展的风向标。通过对2023年化妆品原料企业投融资事件进行复盘,可以窥探化妆品原料市场呈现的发展格局和特点以及原料创新的方向。
合成生物学依然是最热赛道
纵观2023年47起化妆品原料企业投融资案例,近30起与合成生物学有关。
近几年,合成生物学赛道一直很热闹。除了融资火热外,还诞生了大量初创企业。比如在2023年成功融资的合成生物学相关企业中,2022年成立的企业有依诺基科、粒影生物、微新生物、和晨生物、百开盛5家,共完成了7起融资;2021年成立的企业则包括柏垠生物、光玥生物、武汉合生科技、贻如生物、元一生物、仅三生物、微元合成、元育生物、柯泰亚生物等9家,共完成11起融资。这说明,合成生物学的吸引力极大,即便是初创企业,以此为定位并具有相关优势,便能获得资本青睐。
值得关注的是,2023年8家完成了2起融资的化妆品原料企业中,依诺基科、元一生物、粒影生物、绽妍生物、武汉合生科技和贻如生物共6家企业以合成生物学赛道为主,进一步佐证了资本对这一领域的前景十分看好。
在投资主体中,除了纯粹的资本方外,国内外化妆品头部品牌也动作频频。以2023年4月获得数千万元融资的微新生物为例,其跟投方之一就是珀莱雅持股的沃永基金。欧莱雅同样看中了合成生物学。2023年8月,欧莱雅和合成生物学企业蓝晶微生物达成战略合作关系,旨在开发更多天然绿色的美妆成分。而这不是欧莱雅去年第一次投资合成生物学公司,去年6月,欧莱雅就曾宣布通过旗下风险投资基金BOLD完成对美国合成生物技术公司Debut的领投。
合成生物学还吸引了众多化妆品原料巨头争相加入。2022年9月,奇华顿与合成生物技术碳捕捉公司LanzaTech达成合作协议,利用合成生物学碳捕捉技术生产奇华顿产品中所使用的关键香氛成分。此外,德之馨等企业也在加码合成生物学赛道。
合成生物学为何如此火热?
首先,其广阔的发展前景不容忽视。合成生物学应用广泛,需求正在不断扩张。据麦肯锡预计,到2025年,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的经济价值将达到1000亿美元,未来60%的物质生产可通过生物制造方式实现。
其次,合成生物技术还契合了当前环保、可持续的发展趋势。比如,能够使原料以更加绿色的方式获得。据公开资料显示,通过合成生物技术,华熙生物透明质酸实验室发酵产率已经达到73g/L,是此前16~17g/L产率的4.5倍,生产成本也降低了3/4,生产效率进一步提升,而且更加低碳、环保。
同时,近年来,国内在政策层面也给予合成生物学大力支持。202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多次提到合成生物学的发展和创新,体现了国家对合成生物学学科及产业发展的重视。
不过,合成生物学从实验室到商业化大规模生产,中间还有一条鸿沟需要逾越,企业稍有不慎,产业化进程就可能受阻停滞。比如,合成生物学元老级公司Amyris,因选品、管理、商业模式、业务转型等多方面因素,去年8月已宣告破产;合成生物学领域曾经的独角兽企业Zymergen,首款商业化产品宣告失败后,最终也仅以3亿美元的价格被收购。
对于合成生物学企业来说,技术成果的产业化依然是较大挑战。
重组胶原蛋白风头日盛
重组胶原蛋白是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典型应用成果之一。
在去年化妆品原料企业47起投融资案例中,有6起融资的企业与重组胶原蛋白赛道相关,分别是贻如生物、崇山生物、锦波生物、创健医疗、聚源生物和臻泰生物。其中,锦波生物和创健医疗融资金额达上亿元,表现抢眼。
锦波生物于去年7月成功在北交所上市,上市后股票大涨,市值一度突破200亿元。高增长的背后是押中了胶原蛋白的风口。而在锦波生物之前,2022年11月,巨子生物已成功在港交所主板上市。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重组胶原蛋白赛道就成功跑出了两家上市公司。
由于主营重组胶原蛋白,创健医疗颇受资本青睐。早在2022年7月,创健医疗就得到了资生堂旗下资悦基金领投的近2亿元A轮融资。资生堂方面还表示,创健医疗是其成立专项基金后投资的第一个企业。去年9月,创健医疗又获得了超2亿元B轮融资,由LCatterton(路威凯腾)旗下首支人民币基金、中信证券旗下全球美元私募基金投资平台中信里昂资本联合领投。
国际美妆巨头欧莱雅也在加码重组胶原蛋白这一成分。近日,欧莱雅花蜜系列升级后,核心宣传成分由原来的玻色因变成了重组胶原蛋白,而欧莱雅一直主打的经典王牌成分玻色因,此次却被弱化宣传。
即便是已有优势原料的国内头部美妆企业,也开始燃起对重组胶原蛋白的热情。比如两大透明质酸龙头企业华熙生物和福瑞达。2022年4月,华熙生物收购益而康生物51%的股权,正式布局胶原蛋白领域;福瑞达在2023重组胶原蛋白技术峰会上,也正式宣布入局胶原蛋白医美赛道。
显然,国内重组胶原蛋白时代已经来临。数据上的趋势也说明了这一点。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显示,预计到2027年,中国胶原蛋白的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1738亿元,其中重组胶原蛋白产品的市场规模为1083亿元,占比62.3%。正因为有着如此大的市场空间,资本纷纷涌向重组胶原蛋白赛道。
微藻成护肤新风潮
除了热门的重组胶原蛋白,资本还看中了微藻这一成分。去年有4起融资事件和微藻相关企业有关,这4家企业分别是中科蓝智、德和生物、光玥生物和元育生物。其中,元育生物的融资能力最为亮眼,去年8月完成了近亿元A轮融资。而此次融资将加速该公司在微藻合成生物学原料领域产品的开发、量产和市场拓展。
资本之外,国际美妆巨头同样对微藻市场投入重注。去年7月,资生堂宣布完成对CHITOSE集团领导的MATSURI项目投资1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5148.8万元),该项目旨在建立一个先进、可持续的微藻产业。
欧莱雅的动作则更为迅速,早在2022年11月,欧莱雅集团旗下的风投基金BOLD就收购了生物科技公司Microphyt的少数股权。而Microphyt公司的主要业务是用拥有专利的低碳工艺可持续地生产微藻。去年,Microphyt推出了一款新成分PhycoAgeTM,这是一种来自微藻和三角褐指藻的生物活性成分,宣称具有抗衰功效。
此外,原料企业也在创新推出微藻成分。去年3月,帝斯曼推出了新产品Pepha-TightCB,在《国际化妆品原料标准中文名称目录》(INCI)中称为微拟球藻提取物、普鲁兰多糖,该成分是采用生物技术得到的藻类提取物,具备抗衰老功效。
被广泛看好的微藻,除了市场前景大好,还被视为极具潜力的新型微生物光合平台,具有将太阳能和二氧化碳直接转化为各种生物基产品的潜力。该生产模式被称为光驱固碳合成技术,可以起到固碳减排和绿色合成的效果,有望被利用助力“双碳”战略目标实现。而且,据验证,从微藻中提取的多种成分,可实现保湿、抗衰、美白、抗皱等功效。微藻还含有氨基酸、蛋白质和大量纤维素,可有效改善皮肤健康状态。此外,由于微藻来源天然,与其他化学成分相比也更加安全。
目前,国内含有微藻成分的美妆产品还较少,但在国外,这一成分已经备受追捧。英敏特数据显示,2022年,22.2%的美国护肤新品的INCI中包含小球藻或螺旋藻。
根据投融资案例的集中度可以预见,微藻原料在国内化妆品市场的应用同样有相对乐观的前景。
资本关注的原料赛道更加多元
微生态护肤、氨基酸、玻色因、重组贻贝黏蛋白和纳米级壳寡糖等成分,也成为资本关注的对象。相比2022年大多数投资涌向合成生物学,2023年投资的方向更加多元。比如微生态护肤已成为新兴的护肤门类,国内外美妆企业入局者日益增多。
据悉,欧莱雅近日宣布完成了对总部位于丹麦哥本哈根的益生菌和微生物组研究公司Lactobio的收购;资生堂也于2023年12月投资了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的皮肤微生态研究公司Phyla;而就在2023年11月,诺斯贝尔与纳米级先进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天然微生态调控材料,这意味着诺斯贝尔开启了微生态护肤新篇章。此外,近年迅速跻身国货护肤品牌前列的瑷尔博士,也是凭借微生态护肤的创新理念异军突起。
市场嗅觉敏锐的资本方非常积极。去年2月,打造人体微生态科学护肤体系的海创生物完成了数千万Pre-A轮融资;去年4月,专注于人体微生态领域的零一生命,也完成了由松禾资本、云时资本、GreenFuture、旦恩资本等联合投资的亿元B1轮融资。
除了微生态护肤,玻色因和氨基酸由于应用广泛,市场价值同样被资本窥见。比如,玻色因原料商格纯生物去年11月完成的A轮融资,额度便高达近亿元;去年12月,氨基酸原料商无锡晶海的IPO之路也最终抵达目的地,成功在北交所上市。
总的来说,随着原料在化妆品行业持续发展中的权重不断增加,资本的关注度也在水涨船高,其中合成生物学、重组胶原蛋白等热门技术和成分最受重视。
由于原料创新的速度不断加快,产业化需求增多,相比往年,2023年资本对原料的关注面更广,越来越多的新兴领域进入资本视野。相信在资本的助推下,化妆品原料的创新和应用将进入更快的发展阶段。
[作者单位:品观科技(武汉)有限公司]
(责任编辑:赵晓菲)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