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作用吸引优秀人才 安徽滁州:“村企联建”打通富民强村产业链

  • 作者:王磊 王海涵 姚童玲
  • 来源:中国青年报
  • 2024-09-01

  在安徽省滁州市大柳镇,95后创业者刘铭璇是一名标准的“农二代”:父女俩都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父亲是镇上农机站的农艺师,她毕业后返乡创业成立公司,通过村企联建的形式,带着合作社的村民从事滁菊的种植、深加工和销售。这个夏天,刘铭璇萌生了研发滁菊含片的想法,但一直找不到合作的科研门路。


  就在上个月,“青呼我为 科技助农”安徽省青年专家科技助农服务团来到滁州市南谯区,青年专家和创业青年60多人,聚焦农业生产经营、核心种源、农机装备等问题开展深入交流。刘铭璇结识了安徽科技学院食品工程学院90后教师赵金龙,双方一拍即合,决定瞄准滁菊衍生产品方向,共同研发生产有去火功效的含片,延展滁菊产业链和价值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完善承包地经营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促进农民合作经营,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作为中国农村土地改革的先行者,安徽省滁州市充分发扬大包干精神,不断迈出改革步伐,把“党建引领+村企联建”作为产业发展的有力抓手,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重要作用,招引优秀企业,吸引优秀人才,通过结对共建、资源共享等方式,实现群众致富、集体增收、企业增效,全面赋能乡村振兴。


  村企联建 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新力量”


  刘铭璇从小跟着父亲下田,在安徽农业大学就读时,更是加深了对现代农业的认知。滁菊曾经作为贡菊,居四大名菊之首,具有很高的药理作用和保健功效。2020年,在当地政府引荐下,她来到滁菊核心产区——滁州市大柳镇曲亭村,从事滁菊种植,并参与区里的滁菊产业园区建设。


  刘铭璇的公司在当地流转260余亩土地开始种植滁菊。2020年,曲亭村两委向她抛出“村企联建”的橄榄枝,村里投资30万元,企业投资150万元,双方共同建设了3600平方米的加工厂房。22名村民在公司长期务工,主要负责育苗、移栽、采摘、加工等,短期工人按日计酬,长期工按月计酬,一年收入8万元左右。


  “村企联建过程中,村两委不仅帮企业协调解决资金难题,还出面和农户协调土地租金、订单收购等细则,为企业解决后顾之忧。”刘铭璇说。


  2020年以来,当地以“公司+农户”形式种植滁菊2200余亩,该公司完成180亩滁菊种植示范基地建设,每年给村集体分红。


  “刚开始,有村民持观望态度,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合作社,农忙时,邻村的人都争着来帮工。”刘铭璇坦言,让更多的村民享受到现代农业发展的红利,给自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据了解,刘铭璇所在的滁州市南谯区积极探索“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村集体+农户”发展模式,因地制宜,着力打造滁菊、茶叶和食用菌等产业化联合体16个,既壮大了村集体经济,又带动了农户增收。


  合作打通农业全产业链


  与刘铭璇一样,年过五旬的杜昌春当年也是一个胸怀大志的返乡创业青年。回到滁州市施集镇之后,他敏锐地意识到看似不起眼的麻栎蕴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随后承包荒山种树。


  出于协调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考虑,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杜昌春投资5000多万元兴建木炭加工厂,带领合作社成员从事麻栎人工林种植、木炭生产销售、林业规划设计等业务,贯通了上下游产业链。


  “麻栎浑身都是宝,枝干能烧制木炭,枝丫可做菌棒,叶子用来养柞蚕……”杜昌春算了一笔账,合作社成立之后,统一收购能将麻栎木材价格每吨提高近300元。现在社员从初期的8户扩大到425户,参与农民1.2万户,经营麻栎人工林35万亩,年产木炭两万吨,区域内林农每年增收1亿多元。


  据他介绍,木炭的工厂化生产可直接减少原木消耗的25%,有效保护了森林资源与生态环境。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合作社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将烧炭产生烟雾全部回收并提取木焦油和木醋液,延伸了产业链,应用在生态农业和医药等领域,相关经济效益提高30%。而菊花炭作为拳头产品,常年出口日韩等国。


  让他感到振奋的是,校企合作科研团队又实现了技术突破,研发出一次可容纳10吨木材的单体智能化木炭窑,坐在办公室盯着电脑屏幕就能控制生产流程,解决过去烧炭“凭经验、看感觉”的问题,避免资源浪费,提高得炭率。


  作为产业链上的一环,滁州市章广镇孟洼村如今也享受到麻栎带来的红利。过去该村以种粮为主,结构单一,附加值较低;现在依靠麻栎这一天然的菌棒材料,该村从浙江丽水招引了一家企业,建成近300个大棚,带着村民发展香菇产业。


  据孟洼村党总支书记沙友柱介绍,企业流转村民土地550亩,每年每亩租金450元,带动村民增收。区里投入专项资金为食用菌企业配套建设1000立方米的冷库,每年给村集体带来6万元的租金收入,加上光伏发电等多项收入,去年村集体经营收入突破了百万元。


  “村集体的口袋鼓了,我们可以继续改善村容村貌,完善相关基础建设,村两委答应过老百姓的事情,都能一一落实了!”沙友柱说。


  盘活闲置土地资源 实现农旅融合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土地制度改革。允许农户合法拥有的住房通过出租、入股、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


  作为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市、区),滁州市南谯区注重党建引领村企联建与宅基地改革相融合,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为“村企联建”项目落地腾出充足的发展空间,同时通过双方合作,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改革目标,在实践中逐渐蹚出了一条农旅融合发展的新路。


  其中,滁州市施集镇井楠村党组织集中流转43户的闲置住宅和闲置宅基地,以资产入股分红的方式,吸引村民参与“井楠茗宿”项目,发展茶产业、文旅产业。村民可以在项目就业,还能在家门口销售茶叶和农副产品,真正吃上了旅游饭。旅游旺季,民宿常常是一房难求,村民的土特产供不应求。


  与此同时,井楠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实现了“三级跳”:从2014年零收入,到2019年收入15.6万元,再到2024年截至目前收入74.64万元。


  同样在滁州市沙河集镇草王村,村集体经济吸收6户村民以闲置住宅入股,结合村内闲置集体建设用地,出租给滁州市的一家教育集团,开发农耕文化实景体验场地,面向全市中小学生打造研学基地。每逢春季,昔日的“空壳村”迎来许多孩子。


  近年来,依托地处江淮分水岭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南谯区加大农旅融合支持力度,对江淮风景道沿线6个镇18个村农业投入资金约5.6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加强美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如今,以“彩虹公路”闻名的江淮分水岭国家风景道,串联琅琊山、皇甫山等13个景区景点和井楠、太平集等5个美丽乡村,形成“主廊+支线”的全域旅游布局。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磊 王海涵 通讯员 姚童玲)


(责任编辑:常靖婕)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