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
- 中央新闻网站
监管大会|张卫东:建立以整体观为指导的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研究策略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 8月29日,2024中药科学监管大会在京开幕。中国医学科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现代中药研究中心主任张卫东进行主旨演讲《建立以整体观为指导的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研究策略》。以下为演讲内容摘编。
近年来,随着我国中药政策法规的持续出台和智能制造水平的不断提高,中成药质量也在持续提升。然而,中成药在上市后仍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我国早期批准的中成药多以证候为主,药品的功效和定位较为宽泛,且使用范围受到较大限制;二是中成药普遍缺乏高级别临床循证证据以证明其有效性;三是部分中成药存在物质基础不清、作用机制不明等问题;四是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对中药材的需求大幅提高,导致部分大品种药材资源匮乏,且产品质量均一性难以保证。
此外,中成药主要在西医医院使用,让医生“信任中药、用准中药、用优质中药”关系到临床的安全和疗效,需要阐明中成药的药效物质基础、解析其作用机制、保障药品质量、清晰临床定位。
基于这些问题,亟需通过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研究对已上市的中成药进行更加系统深入地评估和研究,以确保其在实际使用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供高级别临床循证证据、保证药品质量均一性,并用现代科学把中医药说清楚、讲明白。
然而,传统的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研究方法还存在诸多局限性,如针对中成药的有效成分研究大多是体外研究,没有对产品进行体内研究;中成药的作用机制研究往往基于单个靶点或单个成分研究,没有重视整体研究,特别是没有把“病”和“证”结合起来;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研究多是基于动物实验研究,缺少临床证据等。
针对这些不足,我们建立了新的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研究策略,采取将体外成分与体内成分相结合,把“有效组份-疾病靶点-证候网络”相关联,对“病-证-方-效”进行整体评价等新方法,以中医的整体观为指导,充分挖掘中医辨证论治的科学内涵,将“病-证-方-效”结合以阐明中成药配伍规律,为复杂疾病提供精准治疗。
此外,为解决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研究缺乏技术手段的问题,我们针对药效物质基础不清的问题建立了中药方剂有效成分群的辨识方法与技术以明确药效物质;针对作用机制不明问题建立了系统生物学与网络生物学相结合的技术以解析作用机制;针对质量标准较低问题建立了生产链全过程自动化控制技术以保障用药质量;针对临床证据不足开展了国际规范的循证医学研究以清晰临床定位,实现了从策略创新到技术创新的应用转化。
我认为,想要真正做好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工作,实际上是要做好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现代药理研究、系统生物学研究、网络生物学研究、生产链全过程标准化和国际规范循证医学研究这六方面的研究工作,采用中医的整体观研究方式全面阐释中成药的科学内涵。当然,整个研究的工作量非常大,周期要在十年以上,才能把一个中成药的物质基础、作用机理和配伍规律解释清楚。
与此同时,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研究为达到效应物质明确、疗效和安全性机理清晰、临床定位清晰,离不开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关键技术。其中包括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药入血成分与多组份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药复方作用机理的生命组学研究、复方配伍药效机理与靶标网络研究、中药复方配伍理论的计算模拟与系统分析、基于临床的“病-证-方-效”关联性研究等。
以治疗冠心病的麝香保心丸和速效救心丸的上市后再评价研究为例,为指导不同亚型患者精准使用上述两种中成药,我们建立了“病-证-方-效”研究的新模式并采用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发现了“同病异证”的病证相关生物标志物,并建立“病证结合”的生物网络,开展“同病异治”的精准干预,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安全的治疗方案,实现了融汇中西医的“精准医学”。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成药上市后再评价研究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临床价值为导向,聚焦临床“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应以用药人群为中心,努力克服中成药普遍临床定位宽泛的问题,将药品聚焦最适合的患者以发挥真正的疗效。其次要加强中医病证结合研究,运用中医病证结合诊断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方法客观评价中医证候,并利用病证生物分子网络开展中医病证结合的生物学基础研究。最后要深入中药疗效评价研究,采用循证医学和真实世界研究方法,清楚地说明中成药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李易真整理)
(责任编辑:常靖婕)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