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
- 中央新闻网站
困在了过去,担忧着未来—— 你可能陷入了反刍思维
反刍一词来源于动物界,指某些草食性动物(如牛、羊)将部分未消化完全的食物从胃内返回口中进行重新咀嚼的过程。心理学者发现,个体在认知思维过程中存在着类似的现象,即人们会反复地、被动地关注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可能带来的消极后果,不断地在脑海中“咀嚼”那些令人不愉快的经历,往往难以自拔,陷入自我内耗,这种思维方式被称为反刍思维。打破反刍思维,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日常生活中的思维怪圈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常常因过分回忆过去的失败、错误而对未来充满焦虑和担忧,陷入反刍思维,它犹如一把无形的枷锁,将人们困在精神内耗的漩涡中。以下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反刍情境。
反复纠结过去的经历。曾经在某次会议中发言但被同事质疑,会后不断回想自己的言论,担心是自己的想法有问题,陷入焦虑和不安,在后续参会的过程中不断想起上次的经历,变得不再自信,不再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这种反复纠结会加重对自我的怀疑,不断进行自我否定。
过分担忧未发生的结果。针对没有发生的事情反复预判不良结果,当面临紧急任务时,持续担心自己无法按时完成任务,反复思考可能出现的问题,内心不断想:“万一我完不成任务怎么办?要是我搞砸了怎么办?”这种过分担忧影响工作效率与质量,同时压力倍增。
对自身行为过度分析。参加一场社交聚会,在聚会结束后反复回忆自己的表现,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害怕别人对自己的不良评价,认为“我是不是太无趣了”“大家会不会觉得我太沉默不合群”。这种反复自我评价会引起自卑和不安,影响后续的社交积极性。
反刍思维的形成原因
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是反刍思维形成的主要原因。
完美主义。完美主义者往往对自己和他人有着过高的期望,一旦事件的结果没有达到预期,就会陷入自我批评和反复思考的循环中。
焦虑抑郁情绪。当人们处于焦虑状态时,大脑会不断搜索潜在的威胁和问题,而抑郁情绪则会让人反复回顾过去的失败和不幸,从而陷入消极的思维模式。
低自尊与自我怀疑。自尊水平较低的人往往缺乏自信,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在面对挑战或失败时,会过度解读自己的不足,将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缺点上,而不是从失败中吸取教训。
竞争压力。从学业竞争到职场竞争,人们在不同年龄段均面临着巨大的压力。这种竞争压力会促使人们不断比较自己与他人的差距,当发现自己不如他人时,就容易自我否定,陷入反刍思维。
反思过度。人们被教导要对自己的错误和失败进行深刻反思,适当反思有助于个人成长和进步;但如果反思过度,沉浸在因失败带来的挫败感中,就可能陷入反刍思维。
反刍思维的负面影响
反刍思维对心理、身体健康和人际关系都有很多负面影响。
加重焦虑和抑郁症状。反刍思维会不断强化大脑中的消极情绪,使焦虑和抑郁症状更加严重。当人们反复思考负面事件时,大脑会释放更多的压力激素,如皮质醇,这些激素会进一步影响情绪调节中枢,导致情绪更加低落和焦虑。
引发心理障碍。长期的反刍思维还可能导致一些心理障碍的出现,如强迫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强迫症患者可能会因为对某些事情的过度反刍而产生强迫行为,试图通过反复检查或清洗等方式来缓解内心的焦虑。而PTSD患者则会因为对创伤事件的反复回忆而陷入持续的心理痛苦中,无法正常生活。
影响睡眠质量。反刍思维会干扰正常的睡眠过程。当人们躺在床上反复思考问题时,大脑处于兴奋状态,难以进入深度睡眠。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免疫力下降、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一系列健康问题。
引发身体疾病。长期的精神内耗还会对身体的其他器官产生不良影响。过度的焦虑和压力会导致消化系统紊乱,出现胃痛、胃溃疡等问题,还可能影响心血管系统健康。反刍思维引发的长期应激反应会使身体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导致身体的生理机能失调。
降低社交能力。反刍思维会使人过于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而忽视他人的情感和需求。在社交场合中,反刍的人可能会因为过度担心自己的表现而无法放松,导致与他人的交流变得生硬和不自然。
破坏亲密关系。在亲密关系中,反刍思维也会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当伴侣之间发生争吵后,反刍的人可能会反复回忆争吵的细节,不断在心里指责对方,而不是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消极的思维模式会导致矛盾升级,破坏双方的感情。
如何摆脱反刍思维
克服反刍思维带来的焦虑感需要时间和耐心,但通过认知调整、情绪管理、行为改变和生活方式的优化,可以逐步摆脱反刍思维的枷锁。
认知重构是认知行为疗法(CBT)的核心技术之一,它可以帮助人们识别和改变消极的思维模式。在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人们可以学会识别自己的反刍思维,如“我总是做不好事情”“别人肯定不喜欢我”等消极想法,并用更积极、现实的想法来替代。
正念冥想练习是一种通过专注于当下,接受而不评判自己的思想和感受的练习。在正念练习中,当反刍思维出现时,人们的思绪不会被带走,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过客,让它自然地来去。这种练习可以帮助人们减少对反刍思维的纠缠,增强对当下的关注。
将正念理念融入日常生活中,也是打破反刍枷锁的重要方法。人们可以在日常活动中,如吃饭、散步、工作时,保持对当下的觉察,专注于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而不是让思绪飘到过去或未来。例如,在吃饭时,专注于食物的味道、口感和香气,而不是边吃边想其他事情或者做其他事情,这样可以减少反刍思维的产生,提高生活质量。
将内心的负面情绪表达出来,是一种有效缓解反刍思维的方法。写日记是非常好的方式,将自己对某件事情的担忧和不满写下来,减轻内心的负担,减少反刍的频率。或者选择向心态较好、情绪稳定的朋友或家人倾诉的方式来释放自己的情绪,在倾诉过程中,得到他人的倾听、支持和理解,从而更好地调整自己的情绪。尝试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当感到焦虑时,可以告诉自己“我看见我的情绪了,这是正常的,我可以接受这种情绪”,而不是不断地问自己“我怎么才能不焦虑”,这种接纳的态度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情绪,减少反刍思维的产生。
充足的睡眠可以恢复大脑的功能,每天保证7~8小时高质量睡眠,按时起床和睡觉,尽可能早睡早起,建立良好的生物钟,在白天更加清醒和专注,减少因疲劳引发的反刍思维。
适度运动,如散步、跑步、瑜伽等。运动可以释放能够让人感受到愉悦的多巴胺,适度的运动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改善情绪,从而减少反刍思维。
如果反刍思维严重影响了你的生活,不要犹豫,请寻求专业帮助。改变从现在开始,拒绝精神内耗,拥抱健康自我。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责任编辑:曲雪洁)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