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
- 中央新闻网站
临床试验失败率高,人口老龄化却催生巨大需求—— 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发在困境中探寻曙光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主要症状为记忆力下降、认知障碍、行为失常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然而,现有药物仅能缓解症状,无法治愈。
近年来,尽管AD药物研发偶有突破,但罗氏、礼来等大型跨国公司在相关研发方面的失败,以及我国原创药物甘露特钠胶囊(商品名:九期一)从附条件批准到未能通过再注册的历程,深刻折射出该领域研发的艰难与患者面临的用药困境。
治疗药物:对症与对因的双重探索
当前临床用于治疗AD的药物,主要围绕“改善症状”与“干预病因”两大核心方向构建,各有其定位与局限。
改善症状类药物主要包括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该类药物不直接作用于AD的核心病理机制(如β-淀粉样蛋白沉积、tau蛋白过度磷酸化),而是通过调节脑内神经递质水平,改善患者已出现的认知功能下降、精神行为异常等症状。
胆碱酯酶抑制剂是最早上市的AD治疗药物,代表药物包括多奈哌齐、卡巴拉汀、加兰他敏等,至今仍是轻度至中度AD患者的常用选择。其核心机制为抑制大脑内乙酰胆碱的分解,提升这一关键神经递质的水平,从而改善患者认知功能。为适配老年人用药需求,企业持续优化剂型:针对吞咽困难问题,开发了盐酸多奈哌齐口腔崩解片/滴丸、氢溴酸加兰他敏口腔崩解片,无需用水即可服用;针对漏服问题,推出了利斯的明透皮贴剂,通过皮肤贴敷即可确认用药状态。另外,在利斯的明透皮贴剂1天给药1次的基础上,又开发出1周给药1次的产品,大幅减轻患者每日用药负担。
NMDA受体拮抗剂的代表药物是美金刚,主要用于中重度至重度AD患者,常与胆碱酯酶抑制剂联合使用。AD进展期,脑内兴奋性神经递质谷氨酸过度释放,过度激活NMDA受体,导致钙离子大量内流进入神经元,引发兴奋性毒性,加剧神经元损伤和死亡。此类药物通过非竞争性结合 NMDA 受体,适度抑制其过度激活,保护神经元免受兴奋性毒性损伤。
干预病因类药物是针对AD的核心病理机制起效,理论上可从源头延缓疾病进展,是近年来AD药物研发的核心方向。目前已获批的药物均靶向β-淀粉样蛋白,代表药物有阿杜卡玛单抗、仑卡奈单抗和多奈单抗。
阿杜卡玛单抗由美国渤健与日本卫材联合开发,2021年6月获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加速批准上市,虽带有脑水肿、脑出血风险的黑框警告,但目前仍在美国销售,未在我国获批。仑卡奈单抗由卫材与渤健联合开发,2023年7月获美国FDA完全批准,2024年1月在我国获批上市。多奈单抗由礼来研发,2024年7月获美国FDA批准,同年12月在我国获批上市。
值得一提的是,甘露特钠胶囊打破了此前国际上围绕大脑β-淀粉样蛋白、tau蛋白研发药物的路径依赖,创新性地提出“脑—肠轴”作用机制,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失衡、减少神经炎症,改善轻度至中度AD患者的认知功能。该药于2019年11月获国家药监局有条件批准上市。但据2025年8月12日国家药监局网站信息,其未通过再注册。
用药与研发:难以突破的双重困局
AD药物研发被业界称为“死亡之谷”。
传统AD药物长期局限于对症治疗,且新药获批间隔时间极长。多奈哌齐于1996年上市,美金刚于2003年上市,二者均只能缓解症状而无法阻止疾病进展,且其间多年无新单体药物获批。即便是深耕AD药物研发40余年的制药巨头卫材,自1983年涉足该领域后,虽在1996年开发出多奈哌齐,也直至2023年才推出首个获得完全批准的对因药物仑卡奈单抗。
近几年获批的单抗类对因药物,虽契合病因治疗方向,却因价格高昂让普通患者难以承受。按2025年相关价格计算,仑卡奈单抗200mg/2mL规格在我国售价2508元,患者每4周用药成本达15048元,原研地日本市场年花费亦居高不下;多奈单抗350mg/20mL规格售价5500元,每4周用药成本高达22000元,远超普通家庭承受能力。
此外,近年来AD药物研发失败案例频发。公开信息显示,罗氏2018年在我国登记的克瑞奈珠单抗注射液Ⅲ期临床试验已暂停;2020年与AC Immune联合开发的tau蛋白靶点药物Semorinemab Ⅱ期临床试验失败;单抗药物Crenezumab(RG7412)的临床研究在2022年宣告终止。礼来同样面临困境,2024年8月,该公司宣布tau蛋白靶点药物LY3372689研发失败。
已获批的单抗药物也存在明显副作用争议。阿杜卡玛单抗有脑水肿、脑出血等风险;多奈单抗约1/3患者出现较严重的副作用,两者均面临临床使用限制。此外,多奈单抗2024年获批时,美国FDA内部对其疗效与安全性存在分歧,但最终基于部分患者“获益大于风险”的判断予以批准。这一决策背后,是AD患者“无药可用”与药物“用药风险”的艰难权衡,更深刻凸显出AD药物研发的紧迫性。
全球攻坚:需求驱动下的破局希望
尽管AD药物临床试验失败率高,但人口老龄化催生的巨大临床需求,仍促使全球药企持续投入这场攻坚战。
跨国企业中,卫材、礼来、罗氏等仍在积极推进新靶点药物研发,部分项目已取得阶段性进展:礼来的多奈单抗、卫材的仑卡奈单抗已在我国获批上市;强生的Posdinemab和JNJ-2056获美国FDA快速通道资格,正在开展Ⅱb期临床研究;默沙东的MK-1167和MK-2214处于Ⅱ期临床试验阶段,若进展顺利,有望成为新的疾病修饰疗法。
国内企业近年来也在AD治疗领域加速发力,多个项目推进至关键阶段:通化金马的琥珀八氢氨吖啶片已提交新药上市申请(NDA),是国内进展最快的项目之一;博纳西亚的AR1001、先通医药的XTR006注射液、原子高科的氟[18F]贝他嗪注射液等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从剂型来看,国内研发以口服制剂为主,亦涵盖注射液类产品(详见表)。
相信随着全球研发力量的持续投入,未来有望穿越AD药物研发的“死亡之谷”,为患者带来真正可及、有效且安全的治疗方案。
(责任编辑:刘思慧)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