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对苯二胺为染发剂染料组分首选

  • 作者:倪琳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19-12-18

  染发类化妆品具有改变头发颜色的作用。染发剂依据染发效果可分为三类:暂时性、半持久性和持久性。市场上以氧化型染发剂最为流行,其属于持久性染发剂,染料中间体主要成分多为苯二胺类化合物,使用后可能引起不良反应。2017年国家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中共收到染发类化妆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2688份,占收集到的全部特殊用途化妆品不良反应报告的21.02%。染发类化妆品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损红斑、丘疹等症状,使用者自觉症状以瘙痒为主,其次为灼热感、疼痛、紧绷感、干燥、头晕、头痛等。频繁使用染发产品可能带来的安全性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染发产品也一直是化妆品管理和研究的重点之一。


  在我国,染发类产品属于特殊用途化妆品,为加强对染发类产品使用安全和质量的管理,《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中规定了化妆品75种准用染发剂和在使用时的最大允许浓度,并将“邻苯二胺”“邻氨基苯酚”“2-硝基对苯二胺”“甲苯-3,4-二胺”“间苯二胺”“氢醌”“N,N-二乙基对苯二胺硫酸盐”“N,N-二乙基甲苯-2,5-二胺盐酸盐”等多种物质列为禁用组分。


  目前,对染料组分的测定主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毛细管电泳-间接化学发光法。其中高效液相色谱法因仪器普及率较高、灵敏度高以及分析速度快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染发剂染料组分的分析测定。同时,《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也推荐了适用于染发类化妆品中对苯二胺等8种氧化型组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和适用于染发类化妆品中对苯二胺等32种组分含量的测定方法。


  2018年,甘肃省药品检验研究院在承担国家化妆品监督抽检工作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50批次染发剂类化妆品进行检验,有25批次不合格。其中未超规定限量但存在问题的样品22批次;有2批次检出禁用组分邻氨基苯酚;有1批次检出苯基甲基吡唑啉酮超出规定的限量。对50批次染发剂中32种组分的检测中检出的各组分进行统计,结果表明,使用染料组分频率最高的是“对苯二胺”“间苯二酚”“间氨基苯酚”“对氨基苯酚”,其次是“2,4-二氨基苯氧基乙醇盐酸盐”“甲苯-2,5-二胺硫酸盐”“苯基甲基吡唑啉酮”“2-甲基间苯二酚”“4-氨基-2-羟基甲苯”“2-氨基-3-羟基吡啶”“4-氨基间甲酚”“6-羟基吲哚”“N,N-双(2-羟乙基)对苯二胺硫酸盐”“1-萘酚”“4-氯间苯二酚”等。


  分析发现,使用频率较高的对苯二胺不合格率高达26%,间氨基苯酚不合格率高达42%。不合格原因主要是批件或者配方信息与实际检出不一致。50批次染发剂中有12批次产品标签标识与批件配方信息一致,但存在检出批件及标签未标识的染发剂、未检出批件及标签标识的染发剂以及同时存在检出和未检出等问题。另有13批次产品标签标识与批件配方信息不一致,存在未检出批件标识的染发剂、未检出标签标识的染发剂、检出批件未标识的染发剂、检出标签未标识的染发剂以及同时存在检出和未检出等问题。按照规定,即使未超规定限量,也是有问题的样品,视为不合格。


  分析50批次染发类化妆品的检验结果后发现,存在以下两大问题:生产企业在产品包装上随意标识信息,误导欺骗消费者;染发类化妆品企业不按照批件规定的配方生产,对《化妆品卫生规范》(2007年版)和《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规定允许使用的染料组分及禁用组分不明确。建议规范染发类化妆品的包装标签标识,加强产品批件配方信息与包装标签标识的一致性监管,进一步规范染发类化妆品市场。(作者单位:甘肃省药品检验研究院)


(责任编辑:张可欣)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