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黄敏菊:技术女性 别样美丽

  • 作者:陈海荣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 2020-03-07

  中国食品药品网(记者 陈海荣)这个庚子年正月,不管是春节,还是元宵节,她都忙得忘记了。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检验工作启动以来,她便一心扑在防护类医疗器械产品检验上,满脑子都是检验数据和结果分析,根本没有时间概念,更别说过节了。大家唯一看到的是,是元宵夜她在微信朋友圈发的一张在实验室的照片,那是她晚上11点结束一天的工作时露出的轻松笑容。


  她就是广东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所医用材料检验室主任、高级工程师黄敏菊,一名有22年党龄的党员、广东省巾帼文明岗带头人。


黄敏菊在实验室检验产品。

黄敏菊在实验室检验产品。


  术业专攻 尚德笃行


  2004年从中山大学有机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黄敏菊以优异成绩考入广东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所,由此开启了她的技术检验生涯。16年来,她一直工作在技术检验一线,从普通的检验员到检验室主任,操作实验、钻研技术、编写作业指导书、制修订标准……她与检验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


  黄敏菊对技术工作情有独钟。几年来,她参与制修订国内医疗器械行业标准30项,开展技术科研课题6项,获得“医用气体过滤器”等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6项;还多次作为我国医疗器械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代表,参加ISO/TC150和齿科TC106国际年会,参与讨论及制定ISO23500《血液透析及相关治疗溶液》等国际标准,向全球医疗器械技术标准界传递了中国声音。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对科研技术的孜孜以求、对工作的高度负责,使黄敏菊逐步成为我国医疗器械检验检测领域的专家,尤其对医用材料检验有更深入而全面的探索和研究,得到业内高度认可。


  技术帮扶 乐在其中


  由于黄敏菊专业技术过硬,猎头公司、上市公司纷纷向她抛出“橄榄枝”。面对各种诱惑,特别是远远超过自己收入的高薪,黄敏菊也曾动摇过,但她始终没有忘记自己当年选择进入公务员队伍的初心——把检验检测工作当作毕生事业。同时,她享受着工作带来的快乐,以及解决技术难题带来的成就感。


  疫情发生后,很多企业转产医用口罩。但部分企业的研发和技术能力有限,面临着转产和量化生产的难题,于是他们向广东省医疗器械质量监督检验所紧急求助。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该所责无旁贷担负起帮扶企业转产的责任,专门成立了专项技术攻关小组,黄敏菊作为专项技术负责人,负责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第一批产品送来了,是一家劳动保护用品生产企业响应广州市政府号召,由民用口罩转产的医用防护口罩。这批检品部分指标不合格,这意味着企业无法批量投产。攻关小组立即召开研讨会,有针对性地向企业提供指导。该公司根据意见,整改后再生产送检,可是产品的检验结果还是不合格,如此反复十余次。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黄敏菊凭着长期积累的技术经验,抓住关键点,大胆地提出了对口罩制作工艺的改进措施。检品再次送达实验室时,已是晚上10点。她马上指导技术员调试好设备,上机检验。这次,该企业生产的口罩终于通过检验,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此刻,时针正好指向凌晨2点。


  随后,技术攻关组不停接到相关企业的送检产品,并指定请黄敏菊帮助解决技术难题。就这样,她连续帮助广州、佛山、东莞等地十几家企业解决了生产技术难题,成功转产、量产口罩,为抗疫产品生产供应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质量把关 严守标准


  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口罩、隔离衣等防护类产品是医务人员的“生命防线”,必须确保其质量安全。而产品检验速度的快慢是由标准决定的,只有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做好各项指标检测,达到标准规定指标的产品,才是合格产品,才能真正起到隔离保护的作用。


  作为技术专家,黄敏菊深知这一点。在执行标准上,她一改女性的柔弱,变得有点“强硬”。在严格按照标准执行的基础上,她把口罩检验的时间提速到最快2天,最长9天(培养细菌7天)。


  启动应急检验工作以来,黄敏菊带领医用材料检验室技术人员,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经过连续奋战,完成口罩等防护类医疗器械产品检验900多批次,相当于往年检验工作量的十几倍。同时,她凭借个人的丰富经验,发挥着重要的技术指导作用。


  此外,黄敏菊作为全国消毒技术与设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家,参与了国家疫情防控期间实施的《一次性使用防护服的辐照灭菌规范(临时)》的制修订和验证工作;作为广东省疾控中心专家组成员,参与编写了《广东省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口罩使用指引》,为疫情防控作出了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满雪)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