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创新药企的“三板斧”——沪、深、港三地股票市场创新药企2021年年报及2022年一季报透视

  • 作者:冯玉浩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 2022-05-31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 近日,沪、深、港三地上市医药企业2021年年报及2022年第一季度报告(以下简称一季报)陆续披露。根据Wind数据库梳理,2021年创新药企的平均营业务收入约为162.18亿元,较2020年增长11.40%,平均净利润约为22.21亿元,较2020年增长46.73%;2022年第一季度受疫情多点散发、集中带量采购、医保控费等多因素影响,创新药企营业收入与净利润出现背离,平均营业收入为45.55亿元,较上年同期仅增长3.12%,平均净利润为4.12亿元,较2021年同期下滑24.55%。


  随着创新药企盈利能力的下降与医药行业整体估值的调整,国内创新药企股票价格震荡下跌。截至5月24日,由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发布,用于衡量沪港深三地市场创新药产业上市公司股票的整体表现的中证沪港深创新药产业指数(931409.CSI)已跌至1961点,处在自2020年2月30日该指数发布以来的最低点。与此同时,在2021年年报和2022年一季报中仍能看到创新药企在坚定的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合理控制成本及费用,在震荡的资本市场中,寻找属于创新药企的确定性。


  差异化创新拒绝“内卷”


  2021年7月,国家药监局药审中心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强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创新药研发逻辑,避免Me Worse等“伪创新药”消耗有限的临床资源,引导创新药行业的健康发展。


  其实,过度追捧热门靶点的弊端在《征求意见稿》发布之前就已经有所体现。早在2021年3月,百奥泰发布公告,终止公司抗肿瘤药物BAT8003(Trop 2 ADC药物)及BAT1306(PD-1药物)的临床试验,两项目共投入资金1.14亿元。公告显示,市场格局变化导致产品研发存在较高的临床开发成本及商业化风险。以BAT1306为例,PharmSnap数据库显示,截至5月25日,全球共有170款PD-1相关药物,国内的PD-1临床试验近1800项,PD-1研发赛道已经变得拥挤不堪。国内创新药企亟需差异化创新,摆脱无谓“内卷”。


  新的靶点或作用机制是差异化创新的直接体现。百济神州2021年年报显示,公司TIGIT、OX40等新靶点药物临床试验进展较顺利,将极大补充公司现有免疫治疗格局。PharmSnap显示,和PD-1等热门靶点相比,截至5月25日,TIGIT、OX40的相关药物分别仅有47个、35个,国内的相关临床试验分别仅有81项、12项。此外,更优的给药方式、更好的治疗效果也是差异化创新的重要体现。2021年11月底,由康宁杰瑞、思路迪医药和先声药业三家共同开发的全球首个皮下注射的PD-L1抗体药物恩沃利单抗注射液获批上市,受益于创新的纳米剂型,该药物将免疫治疗时长从传统静脉注射的0.5~2小时缩短到30秒以内,为相关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自研+合作的模式是不少创新药企快速实现差异化布局、扩充产品管线的共同选择。今年1月,德勤发布的《2021年医药创新回报率评价》(以下简称《回报率评价》)显示,2021年药物研发回报率约为7%,较2020年提升了4.3%,在剔除和新冠治疗相关的项目后,回报率为3.2%,较2020年上升0.5%。根据梳理,我国创新药企持续保持较高的研发投入水平,自主研发能力不断增强。创新药企2021年和2022年一季度的研发投入中位数分别为8.15亿元、1.38亿元,较2020年和2021年一季度分别增加了14.99%、9.96%。


  此外,《回报率评价》显示,大型制药企业的后期产品管线中,自研管线占比逐步下降,外部合作成为拓展产品管线主流选择。大型制药企业的自研管线占比从2017年的七成逐渐下滑至2021年的三成,收购、合作开发、授权引入及企业合营等来自企业外部的研发资源成为大型制药企业扩大创新管线的重点选择。与之类似的是,国内创新药企也积极通过外部资源加快推进研发管线的差异化、全面化布局。据了解,恒瑞医药2020年、2021年分别获得国内授权64件、112件,国外授权103件,117件。公司重要在研产品抗真菌药物SHR8008、眼科治疗药物SHR8058和SHR8028均为授权引入(License In)。


  药企出海渐成浪潮


  随着本土医药企业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和国内医药市场竞争加剧,越来越多创新药企选择走出国门。海外销售也成为创新药企重要的收入来源。百济神州2021年境外收入达到42.53亿元,境内营收为33.36亿元,境外收入的贡献度超过境内。百济神州一季报显示,百悦泽(通用名:泽布替尼胶囊)在美销售额4.31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了5.53倍。值得注意的是,百悦泽在“头对头”对比伊布替尼用于治疗成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或小淋巴细胞淋巴瘤(SLL)患者的全球临床三期中,展现了优于伊布替尼的总缓解率(ORR)。目前,百悦泽针对该适应证的上市申请已获得FDA受理。新适应证如果能顺利获批,将会进一步推动百悦泽在美国市场的放量增长。


  不过“出海”需要更加周全的储备。今年2月,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单抗在美国的上市申请受阻,引发医药圈广泛热议。缺乏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导致的人群多样性不足是肿瘤药物咨询委员会(ODAC)产生疑虑的重要原因。顺利登陆美国市场的百悦泽则早早地开展了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2016年,公司就在澳大利亚启动了泽布替尼针对健康受试者的1期药代动力学临床研究。公司一季报披露,仅百悦泽一款药物在全球就有超过2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0名受试者入组临床试验,丰富的临床数据也成为百悦泽能够顺利在包含中国、美国、欧盟等47个市场上市的重要原因。


  除了产品出海,专利出海也成为不少创新药企拓宽收入,补充资金的重要选择。根据西南证券整理,我国授权合作(License Out)项目数量不断增加,从2017年的5个逐步攀升至2021年的51个。2021年6月,荣昌生物将维迪西妥单抗大部分海外市场的开发和商业化权益授权给西雅图基因。西雅图基因将支付荣昌生物最高达到26亿美金的首付款和里程碑付款,外加梯度销售提成,刷新了国内药物License Out交易金额的记录。该项交易在2021年为荣昌生物贡献了超九成的收入。


  降本控费成为竞争关键


  《回报率评价》显示,近年来创新药的研发成本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新药研发成本从2019年的24.31亿美元逐步下降至2021年的20.06亿美元。据德勤分析,这样的趋势可能与更有效的试验设计、数字化药物发现与开发、后期产品管线的增加相关。尽管研发成本呈现下降趋势,但仍需注意,2021年药物的研发成本仍远高于2013年的12.96亿美元,创新药企仍在加大投入以不断满足不同管线的研发需求,高投入、高风险仍是药物创新的显著特点,提升研发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合理控制费用支出仍是创新药企扩大利润的重要方式。


  根据梳理,2021年,有三成多的创新药企净利润较2021年出现下滑,创新药企的毛利率的中位数为73.54%,较2021年略微下滑0.51%。企业亟需更低的生产成本换取更大利润空间。2021年创新药企在建工程(指企业尚未完工的工程支出)的中位数为8.0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了44.49%。恒瑞医药2021年年报显示,公司的30余项在建工程涉及医药产业园、制剂生产厂、研发中心等,项目的逐步完工有助于企业释放产能,帮助企业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根据企业发展阶段,因地制宜地平衡四类费用(即研发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也很重要。恒瑞医药在国内市场的长期深耕保障了其卓越的商业化能力,海外研发团队是公司相对较弱的部分。因此,2021年恒瑞医药在压缩销售费用4.19亿元、精简销售人员3930人的同时,扩充了公司的海外研发团队。而对于2007年成立、2021年的才步入商业化“元年”的神州细胞而言,增加销售费用是推进产品商业化的必然选择。2021年神州细胞销售费用较2020年增长了6.33倍,人工成本占据了销售费用的近六成。公司2021年年报显示,随着新产品的首次上市,销售人员从年初的29人增加至204人,公司正在努力实现从研发型企业向商业化企业的嬗变。(冯玉浩)


(责任编辑:张可欣)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