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不容轻视的慢阻肺病——综合防治畅通患者“呼吸之路”

  • 作者:满雪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 2024-03-21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记者满雪) 年节时分,一条问候信息倏然弹跳于手机桌面,让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迟春花惊喜之余又倍感欣慰——对医者而言,这条信息是最好的跨年之喜。


  来信者是迟春花随诊二十多年的病人老王(化名)。老王身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病),年迈体弱,肺功能差,站立行走更觉呼吸困难,只能坐在房间吸氧用药。在一呼一吸之间活着,已成为极其困难之事。通常每隔半年,老王会发一条问候信息给迟春花。迟春花因此宽慰,也许他们还有机会见面。这种不言之言成为医患二人间的默契。


  老王的现状就是慢阻肺病患者的日常写照。作为我国第三大致死性疾病,慢阻肺病发病率持续上升,给病患家庭和社会造成巨大负担。应对慢阻肺病,需要早预防、早筛查、早诊断,需要推动创新药物和治疗方法研发应用,需要完善医疗体系、加强健康教育,需要系统化、综合化干预措施畅通慢阻肺病患者的“呼吸之路”。


  “痛不欲生”的慢阻肺病


  当被问及慢阻肺病患病感受时,常年与患者打交道的迟春花深刻了解因喘不上气而缺氧憋闷的感觉,一字一顿说出“痛不欲生”。


  慢阻肺病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以气道阻塞和气流受限为特征,通常由吸入有害气体和颗粒物引起,如烟草烟雾、空气污染物等。在急性期,可能表现出呼吸困难加重、咳嗽、咳痰等症状。严重者可合并肺动脉高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和呼吸衰竭。慢阻肺病患者往往同时存在多种全身合并症,并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经受慢阻肺病之苦的病患不在少数。2018年,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牵头开展的“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20岁及以上成人慢阻肺病患病率为8.6%,4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达13.7%,6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已超过27%。据估算,我国慢阻肺病患者数近1亿,每年有数百万人因慢阻肺病致死。


  “慢阻肺病已经成为与高血压、糖尿病‘等量齐观’的最常见慢性疾病之一,且病死率比高血压、糖尿病高得多。”迟春花一针见血指出慢阻肺病的危害性。


  据了解,慢阻肺病有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在门诊就诊的慢阻肺病患者中,有41.7%属于急性加重高风险人群。一次急性加重入院患者5年死亡率约为50%。有研究显示,每次中度急性加重后患者的肺功能都难以完全恢复,甚至部分患者肺功能在急性加重8周后仍未恢复至急性加重前水平。


  在迟春花看来,慢阻肺病急性加重对患者打击特别大。用她的话说,“每发作一次距离死亡更近”。


  疾病防治面临挑战


  慢阻肺病急性加重危害大、疾病负担重,是不容小觑的长期慢病,但在我国其防治工作面临很大挑战。


  对疾病认知水平较低是疾病防治的重要挑战之一。迟春花讲述着诊疗工作中的所见所闻,糖尿病、高血压等常见慢病已家喻户晓,公众防控意识也日益加强,而慢阻肺病的医学科普之路还任重道远。公众对其知之甚少,大部分患者在疾病初起时因肺功能损伤尚不严重而忽视了疾病表现,不能及时就诊。有明显临床症状和肺功能损伤而确诊时,已错过早期干预的黄金时机。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表示,“从临床的观察,患者从开始有点咳嗽或者有点不舒服,一直发展到很明显的症状,其中大概10-15年时间”。诊疗延迟的情况增加了治疗难度,影响了患者康复和生活质量。“慢阻肺病在中国的防控形势比高血压、糖尿病要严峻得多。”迟春花感慨道。


  除公众认知水平低,在临床诊疗实践中,慢阻肺病仍存在早期诊断率低和治疗不足或不规范等问题。临床医师,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医生在对慢阻肺病认识和管理中存在许多问题,仅有少部分慢阻肺病患者接受规范治疗,这意味着大多数患者未能得到标准治疗方案,进而影响疾病控制和预后。仍有30%-40%的慢阻肺病患者在接受吸入性支气管扩张剂及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治疗这些基础治疗的情况下病情控制不满意。


  据迟春花介绍,目前慢阻肺病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吸氧疗法、康复训练等多种治疗手段。药物治疗方面,包括长效支气管扩张剂、短效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和祛痰药等。非药物治疗包括患者管理、呼吸康复治疗、家庭氧疗、家庭无创通气、疫苗、气道内介入、外科治疗等。此外,运动、营养指导和心理支持等康复训练方式也可帮助患者减轻症状、增强体质。


  然而,临床防治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例如,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和落实仍有待加强,因为不同患者对药物的应答和耐受性存在差异。另外,康复训练覆盖面不足,部分地区缺乏相关设施和专业人员。


  亟待满足的临床需求


  生命在于一呼一吸之间。加强慢阻肺病防治与管理,就是要聚焦当前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帮助病患控制疾病进展,保障生活质量。


  慢阻肺病气道2型炎症的形成可能与患者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相关。2型气道炎症最终可导致慢阻肺病患者气道屏障破坏、气道重构和纤维化、肺气肿、黏液高分泌及黏液栓形成等多种严重后果。


  据迟春花介绍,生物制剂等创新治疗手段的研发已在全球取得了重要进展,期待尽快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除“对症下药”鼓励创新药研发,提高慢阻肺病综合防治能力是当务之急。迟春花认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有防治能力,要有相应检测设备,要有规范化培训和实践能力,同时提高社区慢阻肺病治疗药品可及性。


  无论是加强公众教育,提高慢阻肺病认知水平,提倡健康生活方式,还是推广早期筛查和干预;无论是完善医疗体系,建立健全的慢阻肺病诊疗网络,还是支持科研创新,加大对慢阻肺病治疗方法科研投入,都需要医疗机构、科研单位、医药企业、患者组织等相关方同向发力、合力共治,打破慢阻肺病创新药及治疗方法研发使用壁垒,缓解我国慢阻肺病发病率攀升趋势,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更有效地减轻患者病痛,提高生命质量,科学应对慢阻肺病挑战。


(责任编辑:常靖婕)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