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
- 中央新闻网站
2018年食品药品舆情的基本特征——2018年食品舆情事件特点
政府主动发布的信息易引发关注
图6 食品舆情事件的类型
从食品舆情事件的类型来看,如图6所示,政府主动发布信息的比重较高,包括政策发布及解读、监督执法信息以及其他的信息公开等。如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新规10月1日起施行、市场监管总局禁止使用腐败变质水果加工制作饮品、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整治工作延续等。值得注意的是,科普辟谣的热点事件占比较低,只占到1%。此外,关注欺诈与虚假宣传问题的话题和事件较多,如A2奶粉中国经销商违反《广告法》相关规定被罚款十万、“三七粉”变神药、“江西汪氏”涉嫌虚假广告罪被立案调查、“量子饮粒”称有多项保健功能引质疑等。
孩子和老人是食品舆情敏感人群
食品舆情事件中,孩子和老人依然是舆情敏感群体。
与孩子相关的热点事件,如多美滋、贝因美等5个品牌乳企生产存缺陷等关于奶粉的热点事件、多起校园餐饮食品安全事件等,都引起较大关注。孩子是家长的关注焦点,因此,关于孩子的饮食安全,家长都会特别在意,甚至是“过度解读”。特别是校园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由于受害人数经常较多,家长的情绪比较容易激动,从而形成线下的群体性聚集,将舆情事件扩大化。
与老人相关的热点事件则主要集中在“坑老”的保健食品以及虚假宣传上,如“三七粉”骗老人称治17种病、82岁老太爱吃“保健品”居然来例假等。老年人对身体健康较为关注,对保健食品以及各种宣传和谣言的识别能力较弱,很容易“中招”。
餐饮问题高发,保健食品获更多关注
图7 食品舆情事件涉及的品类
从食品舆情事件涉及的品类来看,如图7所示,餐饮依然是问题比较集中的行业,占比超过26%,其次肉及肉制品占比16%、保健食品占比达到13%,乳及乳制品占比9%、酒类占比7%。
在餐饮行业热点事件中,外卖仍然最受关注,超过20%,如最高检将网络餐饮生产经营列为重点开展专项监督、北京整治外卖多家店铺共用一张假证等乱象、“日销40万份”外卖料包厂被曝脏乱等。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保健食品热点事件超过了乳及乳制品,跃居第二。从去年“神医”“神药”事件发生以来,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的社会关注度不断提升,新华社、央视、《人民日报》等中央主流媒体对保健食品的欺诈营销、虚假宣传、非法会销等问题更加关注。如新华社发表了《网红“保健酒”实际早上了“黑名单”,厂家被注销……揭开“清宫御酒”幕后真相》《15万元买的百瓶保健品10年吃不完》《揭秘“三无”保健食品地下产业链》等报道、央视播出了《吃了发慌的“保健食品”》《记者调查揭“鱼油”保健食品骗局“会销”》、《人民日报》刊发了《公安部指挥破获一起特大保健品诈骗案件》等。
老问题困扰,新业态下的新问题出现常态化趋势
食品领域热点事件呈现出新老问题交织的特点,老问题、顽疾性问题仍时有发生,新业态中的新问题愈发常态化。
餐饮业作为监管的“老大难”,也是食品舆情频出的“重灾区”。餐饮业的一些顽疾性问题依然不时见诸报端,如火锅使用老油问题、吃出异物等问题,海底捞、呷哺呷哺、小龙坎、大队长等知名火锅品牌都曝出了相关问题。又如校园餐饮的食品安全问题每年都会发生几起引起舆论较大关注的事件,多涉及食材不新鲜、过期食品、变质食品等问题,而2018年的校园餐饮又出现了牛奶兑水、半碗素面、虚假校园奶等虽不存在严重食品安全问题但却影响学生身体健康的食品舆情事件。另外,以次充好等假冒食品问题也如“牛皮癣”一般,舆情不断。如假冒阳澄湖大闸蟹、河间假驴肉、平遥假醋、假的有机蔬菜、制售假酒等。
外卖、网红等近几年新兴的食品业态也经常出现新问题。如外卖使用速食料理包,利用短视频平台售卖自制三无食品等。另外,2018年关于食品标准问题的争议颇多,如三文鱼团体标准、调和油标准、辣条标准、小吃标准等都引起了舆论的关注和探讨。新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关乎行业健康、持久的发展,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也为各种食品标准提供了现实参考。新问题在不断出现的同时,越来越呈现常态化趋势。如外卖商家证照信息不全、信息造假、“幽灵餐厅”等问题,网红餐饮的食品安全问题等一再出现。
对于监管部门来说,顽疾性问题和常态化问题都提示了较高的舆情风险,这些都应作为关注重点以及监管重点,为今后的工作部署提供方向和参考。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