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
- 中央新闻网站
坚持技术创新 提升检验能力 陕西食药检研究院不断探索学科前沿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检验能力的试金石。”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以下简称陕西省院)院长刘海静,对技术发展有着敏锐的洞察和不懈的追求。作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陕西省政协委员、陕西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咨询专家,刘海静深深地领悟到,陕西省院的发展,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研究,多年来,她带领全院职工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换来了可喜的收获。
鼓励创新 不断探索学科前沿
课题攻关需要“头脑风暴”,大家集思广益才能少走弯路,减少陷入“原地打转”的困境。
陕西省院除了及时跟进前沿资讯、科研小组之间进行思想碰撞外,还邀请科技专家在研究思路与方向上,给予深入指导。
科研道路没有“容易”二字。
陕西省院在政策制定上向科研工作倾斜,设立创新奖励基金。“科研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花费很长时间,难免遭遇迷茫与彷徨。有时实验做了一周,几天几夜没休息好,突然有了新发现,那种兴奋的心情真的难已言表。”“还要学会苦中作乐,坦然面对得失。‘掉坑里,爬出来,再掉坑里,再爬出来’。”陕西省院的科研人员时常这么形容自己的科研生活。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陕西省院始终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不断探索学科前沿,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
群策群力 为新药创制提供保障
2016年3月,陕西省政府公布了2015年度全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陕西省院独立申报的《药品质量控制技术体系的构建与标准提升的研究》项目,获得一等奖。
“该项目基于国家级、省部级15项科研课题的支持,是各实验部门通力合作的结果。”据刘海静介绍,在过去的10年里,该团队以提升药品质量安全为己任,从药品标准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入手,构建了完善的药品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全方位、多角度对药品研发、生产、经营和使用实现全程控制。该团队建立的省级化学药品杂质谱库,有效推动了国家药品标准中“杂质谱控制”的实施进度,对促进国内新药研发和提高仿制水平具有积极意义。该项目建立的中药标准全面填补陕西中药材标准空白,破解制约陕西中药材产业发展中质量标准混乱、有效成分不明等瓶颈问题,为企业新药创制提供了核心技术保障。
技术检测要为监管工作和产业发展服务。为此,陕西省院在科研攻关中勇于尝试,敢于创新,建立了中药有害残留物检测和药品非法添加监督检验技术以及食品药品快速检测公共服务平台,不仅较好地解决了中药安全性问题,而且为打击制售假药劣药犯罪行为、防范药品安全风险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他们还充分利用陕西秦巴山区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对秦巴特色药材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药效成分筛选平台及质量标准体系研究平台,参与开展了新药研发及传统中药的二次开发工作,为有效推动陕西中药材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攻坚克难 以技术创新服务科学监管
2018年3月,在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指导下,陕西省院牵头完成的《药物制剂中抑菌效力检查标准的构建与研究》喜获2017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
抑菌剂又称防腐剂,技术人员在实验中发现,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药典中均收载有“抑菌效力检查法”,而我国却没有“抑菌效力检查法”的强制性标准。国内药品生产企业在抑菌剂添加方面无标准可循,使得产品出口受阻;更有一些外国企业利用国内监管缺失,在抑菌剂添加上执行双重标准。不合理的使用抑菌剂是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严重威胁药品安全。因此制定“科学、规范、严谨、严格”的抑菌剂效力检查法及其判定标准迫在眉睫。
陕西省院牵头的项目团队通过5年的研究,建立了抑菌效力检查标准,通过对市售药物制剂抑菌剂添加现状进行筛查,提出了抑菌剂的开发原则和评价质控策略,搭建了“药物抑菌效力评估数据库”,为规范整顿市场抑菌剂添加乱象,解决抑菌剂滥用问题提供了参考依据。该项目成果已经广泛应用到药品生产企业中,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019年4月,在陕西省科技创新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表彰大会上,陕西省院独立申报的《食品安全关键快检方法开发和质量控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获得2018年陕西省科学技术二等奖。项目组在借鉴国外较成熟的食品安全控制策略的同时,开发适用于我国食品风险点的精准快检技术,研究相应评价与质控技术,对快检产品生产及现场使用过程进行全程质量控制,对促进快检产业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科学技术探索无止境,站在新的起点上,陕西省院将继续开拓奋进,以技术创新服务科学监管,做人民饮食用药安全的忠诚守卫者。
(作者单位:陕西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
(责任编辑:齐桂榕)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