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
- 中央新闻网站
守正创新 健康发展——吉林省通化市持续推进“医药城”建设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 万通药业化学药品制剂生产线、安睿特生物制药重组人白蛋白项目一期、东方红西洋参二期……盛夏时节的山城通化市,一批集群化、高端化、规模化、品牌化转型升级的医药产业重点项目正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药济天下,山川秀美。通化市位于我国“三大天然药库”之一的长白山腹地,是全国首个“中国医药城”,被誉为“中国中药之乡”“中国人参之乡”,发展医药健康产业条件得天独厚,成为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布局中“长辽梅通白延医药健康产业走廊”的千亿级制造核心。
图为全国首个“中国医药城”——吉林省通化市。
科技创新,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7月28日—29日,由吉林省科学技术厅、吉林省贸促会、通化市人民政府、张伯礼院士工作站共同主办的“守正创新、健康发展――第六届长白山国际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论坛”期间,通化市举行涵盖医药产业合作、招商引资合作、产学研合作等多个领域的合作签约仪式,签约总额13.5亿元。
图为第六届长白山国际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论坛圆桌研讨。(叶阳欢 摄)
这仅仅是通化市大力发展医药产业,持续推进“医药城”建设的一个缩影。通化市目前有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75户,其中12户发展成为集团公司,6户在主板上市或协同上市,8户在“新三板”或上海股交中心挂牌。
“我们始终把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作为医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通化市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该市先后与吉林大学、中国药科大学等18个国内知名医药高校院所签订科技战略合作协议;张伯礼等24位国内知名院士、专家受邀成立医药健康产业高端智库;通化长白山国际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论坛已成为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市有国家医药高新技术企业38户、吉林省医药科技小巨人企业39户,分别占吉林省的19.5%、32.2%。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是最核心、最可持续的竞争力。通化药企组建了一支支涵盖高技术、高学历的研发队伍,可生产23个剂型、3603个文号的医药产品,自主研发的医药品种达185个(中药保护品种23个,国家1、2类新药30个)。
立足特色,专业视角指导产业发展方向
如何凸显产业核心竞争力、如何突破发展瓶颈等涉及医药行业发展趋势的话题热度居高不下。通化医药产业如何实现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升级?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投融资机构高管、医药企业代表在第六届长白山国际医药健康产业发展论坛上建言献策。
“通化市要发展,就应思考破解制约发展难题的方法。”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人民英雄”张伯礼直言并提出三点意见,即要创新特色医药品种开发,生产研发有优势的药、独家的药,创新的药、特色的药,规避普药老品种在市场激烈竞争;要提升机械化生产线整个生产工艺和全程质量监督水平,特别是现代制药理念和技术要加入进来,确保药物新品种的工艺品质全面提升;要提高整个药品研发的科技含量,明确药品临床定位和临床起效规律,明确优势、特点。
“在充满机会的年代,最大的机会不是机会本身,而是打破昨天的逻辑。”原国家新药咨询委员会专家朱迅认为,传统医药企业转型发展要在这“八个字”上下功夫——“剩下”“活好”“跨越”“退出”,通过向内降低成本、开辟低端,上下游贯通、产业链整合,向外兼并重组、规模发展,制造升级、OEM进入国际规范市场,研发升级等方式才能涅槃重生。
随着仿制药一致性评价、4+7带量采购等系列重磅政策出台,对医药行业叠加的影响越来越显著。在中国医药管理协会会长郭云沛看来,随着仿制药替代原研药将成趋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药品企业兼并重组倒三角产业趋势将会出现,“关键要看清形势、吃透政策、求变图存”。
图为通化市监管部门指导帮扶医药企业发展。(资料图,叶阳欢 摄)
当前,加快医药产业发展成为各界共识。基于近年来与各城市园区的合作实践,火石创造创始人杨红飞表示,未来的医药创新是一个基于数据的产业链协同过程,通过产业大脑对产业链进行实时动态的全面监测,结合产业链的分析把握产业瓶颈与发展机遇,为“建集群、强链条”和产业资源配置提供决策依据,这将是实现产业精准治理的根本抓手。
精准定位,推动人参产业再上新台阶
在长白山人参的优质产区集安市,大到须子舒展形体优美的野山参,小到开袋即食的人参蜜片、人参糖,再到人参超微粉、人参化妆品等上百种精深加工产品琳琅满目。
“人参产业是通化市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正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在全市绿色转型、全面振兴的大潮中展现新姿。”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刘文国介绍,2020年,通化人参产业总产值达285亿元,占全省人参产业产值的50%以上,比“十二五”末期增长114%,位居全国第一位。
那么,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的攻关期,如何实现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在通化集安清河·澳洋野山参交易中心召开的人参产业创新发展分论坛上,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李春生为此开出“良方”,即要加大科技创新、技术研发,应用前沿技术成果,做好良种选育,良种土壤、水培等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完善种植方式,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作为人参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注重人参产业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条,形成综合型、复合型的人参产业发展体系;支持人参产业的创新发展的平台(产业园)建设,同时以品牌战略来引领人参产业的发展。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所长孙晓波指出,人参产业应着力建成融合信息化、大数据的可追溯体系,从种植端、采收端、加工端和生产端,在全链条全过程切实保障产品质量控制。
谈及通化人参产业发展,张伯礼寄予厚望:“通化要注重人参品牌建设,构建现代人参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建立林下参有序开发利用制度和机制,建立人参产业相关标准,让人参产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助力添彩”。他表示,将发挥院士工作站的作用,加强和通化人参产业、企业联系,将生产中的共性问题转化为科研问题,共同推动通化人参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实现高水平治理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实字当头、干字为先。”通化市市委书记高志国表示,进入“十四五”,通化市将聚焦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推动医药健康产业链整合、价值链提升、市场链优化,进一步做大做强现代中药、化学药、生物药,努力打造千亿级医药健康产业集群,打响“医药名城”“康养之都”城市品牌,着力构筑东北东部中心城市和国际医药健康名城。(叶阳欢)
(责任编辑:张可欣)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