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
- 中央新闻网站
全球ADC药物趋势纵览
2000年,来自辉瑞的ADC药物Mylotarg首次上市,ADC这个充满潜力与挑战的研发领域从此进入大众的视野。新药研发历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从Mylotarg初次上市到2010年撤市的11年间,并没有新的ADC药物上市。近几年,随着ADC药物的频繁上市,医药市场迎来了新一轮的ADC研发热潮。
截至2021年7月,全球共有13个ADC药物陆续上市。在首款药物Mylotarg经历撤市之后,ADC市场并未进入冷淡期。2011年,西雅图遗传学公司和武田合作开发的ADC药物Adcetris在美国上市。罗氏也紧跟其后,旗下基因泰克公司研发的ADC药物Kadcyla于2013年在美国上市。这两款首先进入市场的ADC药物在全球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已经分别在欧洲、日本和中国上市。在这两款药物被美国FDA批准后,ADC市场经历了短暂的沉浸期,直到2017年,又迎来了ADC药物上市获批的春天。2017年,分别有两款ADC药物获得FDA批准,分别是辉瑞一度撤市的药物Mylotarg和新药物Besponsa。2018年,阿斯利康研发的药物Lumoxiti也由FDA批准上市。2019年可谓是ADC药物的高光时刻,当年一共有三款ADC药物在美国获批上市,分别是罗氏基因泰克的Polivy,安斯泰来和西雅图遗传学公司合作开发的Padcev,以及阿斯利康和第一三共合作开发的Enhertu。2020年这种上市趋势得到了延续,同样也有两款ADC药物在美国获批上市,分别是来自Immunomedics的Trodelvy和来自葛兰素史克的Blenrep。同年,日本厚生劳动省也批准了乐天医药的ADC药物Akalux在日本上市。2021年,ADC Therapeutics研发的Zynlonta上市,是今年首款上市的ADC产品。今年6月,荣昌生物的维迪西妥单抗获批上市,这是在我国第三个获批的ADC抗体,也是首个国产ADC。
图1:ADC在美国、EU4&UK、日本、中国获批上市时间表
回顾过往10年,从ADC的崛起到如今的火热,ADC领域已然进入高光时刻。未来5年,预计将会有更多的ADC药物上市。Immunogen研发的Mirvetuximab Soravtansine、Byondis研发的Trastuzumab Duocarmazine以及赛诺菲研发的SAR408701,都已进入临床III期,展现出较好的临床预期。中国自主研发的ADC药物,如东曜药业研发的TAA013也已进入临床III期阶段,值得期待。
全球ADC药物销量增长迅速
已经上市的13款ADC药物正在向全球市场扩展,各地区都展现出较好的销量增长。
美国ADC药物上市时间相对较早,且上市药物数量高达11款,销量远远领先于其他地区。从2016年到2020年,美国ADC市场销售额从3.28亿美元增长至14.7亿美元,CAGR高达45%。
欧洲共有7款ADC药物上市,从2016年到2020年,销售额年均增幅13%,2020年销售额达到5.81亿美元。
日本目前共有4款ADC药物上市,2016年到2020年的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21%,2020年销售额增长至2.22亿美元。
相比已经拥有多款ADC药物的其他地区市场,中国市场刚刚迎来ADC药物的热潮。2020年,全球最早上市的两款药物Adcetris和Kadcyla被国家药监局批准在中国上市,2020年总计获得了57万美元的销售额。目前,其余几款全球上市的ADC药物都在积极地准备在中国上市。未来,越来越多的ADC药物将进入中国市场,中国ADC药物市场也将迎来快速增长。
图2:全球ADC药物销量增长迅速
肿瘤适应症研发竞争激烈
目前,ADC药物的适应症都集中在肿瘤领域,治疗范围包括血液瘤以及乳腺癌、膀胱癌、胃癌等实体瘤。已上市的13款药物中,有6款药物针对实体瘤,7款药物针对血液瘤。纵观整个ADC领域研发布局,临床试验阶段针对实体肿瘤的研发较多。而在准备上市阶段,血液瘤的占比也在逐渐增加。尽管肿瘤仍是ADC研发的热门方向,各公司也在积极拓展ADC的适应症范围。已上市的药物Adcetris同时可以用于治疗皮肤系统性硬化症,艾伯维正在研发的ABBV-3373也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试验中表现出可喜的临床活性。肿瘤领域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如何拓宽ADC药物的适应症范围,将成为药物获取市场份额的关键。
图3:ADC主要产品管线(按治疗领域划分)
新兴生物科技公司在ADC研发中扮演重要角色
纵观ADC市场,大型药企占据着重要地位。已经上市的绝大部分ADC药品研发中,大型跨国药企均承担着主要研发或者合作研发的角色,在ADC领域有较大规模布局的公司有艾伯维、辉瑞、罗氏、第一三共、拜耳等。同时,新兴生物科技公司在ADC研发领域的地位也不可小觑。部分生物科技公司掌握了ADC研发核心技术,在研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或将技术授权给跨国药企,或与大型药企合作开发,更有像Immunomedics(现已被吉利德收购)和ADC Therapeutics等独自研发并上市药物的案例。掌握ADC研发技术的新兴生物科技公司包括西雅图遗传学、Immunogen、ADC Therapeutics等。其中,西雅图遗传学以高达12个研发管线的数量稳居第一,是ADC领域的领军企业。
就不同临床阶段的研发情况而言,临床I期中有超过半数的研发都由新兴生物科技公司主导,这个比例也随着临床阶段的深入而降低。已经上市的13款药物中,仅有4款药物为新兴生物科技公司自主研发并实现商业化。这种趋势也说明了,前期展现出较强研发潜力的新兴生物科技公司管线,在后期可能被大型药企收购或与大型药企合作并推动商业化。收购掌握ADC核心技术的生物科技公司也成为跨国药企拓展在ADC领域布局的重要手段之一。
图4:ADC主要产品管线(按公司类型划分)
ADC领域交易频繁
随着ADC领域的研发布局不断拓展,越来越多的技术和药品趋于成熟,也推进了各企业在这个领域的交易。从国际角度来看,ADC的交易类型主要分为3种:药企合作开发药物;新兴生物制药公司授权大型药企核心技术;跨国药企收购小型生物科技公司以拓展ADC领域的布局。
合作研发方面,西雅图遗传学公司就与安斯泰来共同开发并商业化药物Padcev,在全球范围内以50:50的比例分摊成本和利润。除此以外,西雅图遗传学还与武田合作开发Adcetris。西雅图遗传学在美国和加拿大拥有完整的商业化权利,而武田则拥有在所有其他地区将产品商业化的专有权利。
技术授权方面,以Immunogen为例,其将技术授权给礼来和武田等公司,分别获得2000万美元的前期费用。在与诺华的授权交易中,Immunogen还将获得高达2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
收购方面,规模较大的几笔交易包括,勃林格殷格翰以12亿欧元收购NBETherapeutics,默沙东以27.5亿美元收购VelosBio,吉利德以210亿美元收购Immunomedics。几家被收购的生物科技公司都在ADC领域拥有卓越的研发技术,而Immunomedics更是拥有已经上市的ADC药物Trodelvy。通过合作或收购小型生物科技公司是大型药企拓展研发布局的重要手段。
(责任编辑:刘思慧)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