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
- 中央新闻网站
是缩减还是聚焦 创新药物研发能否蓄力前行
近日,辉瑞在2022年第四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中披露,将剔除8个研发项目并缩小对罕见疾病和癌症的关注;百时美施贵宝(BMS)2022年财报显示,将削减至少9项资产,包括一项正在研究各种实体瘤的Ⅱ期药物;默沙东2022年财报更新显示,公司通过收购Themis Bioscience获得的、已完成Ⅱ期研究的基孔肯雅热候选疫苗被砍掉,同时也放弃了Lenvima胶质母细胞瘤适应证等研究……
2023年开启不到2个月,诸多跨国药企选择缩减其创新药物研发管线。缩减的背后,企业有哪些考量?是降低成本,“断臂求生”还是合理布局,聚焦创新?而这又将会给国内创新药企带来哪些启示?
为何缩减研发管线
2022年,生物医药行业遭遇“寒冬”,“困难”“低迷”“不确定性”一度成为2022年医药行业的“热词”。
根据CB Insights的数据,2022年全球共发生3200起融资事件,融资总量为529.4亿美元,相比2021年,在融资数量和融资规模上分别同比下降了16.3%和36.6%。全球领域内医药投资大幅缩减、药品行业竞争加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对新药研发的投入和关注。
北京百思力营销策划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恒认为,诸多跨国药企缩减新药研发管线,砍掉部分研发项目,或与资金紧张有关。“众所周知,创新药物研发成本高、风险大、周期长,缩减研发管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有业内人士则认为,除了上述原因外,研发管线的缩减更主要的是与药企本身战略布局、战略发展有关。
“对于大型跨国药企而言,资金或许并不是缩减管线的主要原因。”普米斯生物研发总监缪小牛表示,一般来说,大型跨国药企都拥有自己的优势品种,这些优势品种的营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覆盖研发所需成本。缩减研发管线,更多地可能是企业的战略部署。大型跨国药企在自身商务拓展与研发能力的基础上,可能会看重未来有潜质的、重磅的或是能够带来商业价值的领域。
“事实上,药企缩减研发管线每年都会发生。”缪小牛补充道。如默克在2021年就宣布终止潜在first-in-class靶向PD-L1/TGF-β的双功能融合蛋白类肿瘤免疫疗法M7824的研究;安进在2022年也宣布放弃了BCMA药物--AMG701的开发。
一位创新药企高管对此也持相同意见,他认为,跨国药企缩减研发管线更多的是整个企业宏观的策略,这一调整过程不仅要考虑到产品的研发进展,还可能会考虑地域平衡、区域发展等因素。
意在提升研发效率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药企缩减研发管线,不一定是“坏事”。
“相对于‘缩减’,‘精简’似乎更加恰当。”缪小牛表示,在精简研发管线过程中,企业往往会精简掉那些重复性高的、创新性低的管线,保留下来的大多是创新性高、成功率大的管线。“这样有利于资金、精力的集中,更加有利于创新药的研发。”
在这一点上,王恒与缪小牛持相同观点。“在人们的认知中,创新药企研发管线越多越广,似乎创新成果也会越多。但实际上,研发管线的缩减很可能不仅不会影响创新成果的上市,反而可能会因为研发管线的缩减带来资源的高效分配,使企业更加聚焦。”王恒表示,对于企业来说,砍掉不必要的研发项目是一种资源的精准投放,谁能精准把握适合自己企业的新药研发,谁就更早更多获利,但这也考验企业对于研发管线的取舍能力。
王恒表示,一般来说,产品的成药可能性、技术壁垒以及市场回报这三方面是企业主要考虑的因素。
以赛诺菲为例,由于心血管方向的创新药物研发已颇具规模,现有药物品类较多,考虑到成本、难度以及市场上现有药物的疗效,该企业在2019年宣布,停止在“老战场”——糖尿病和心血管领域的早期研发投入,将重心聚焦在癌症、免疫学、罕见病和疫苗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各跨国药企根据自身发展精简了创新药物研发管线,但其研发投入并未减少。如BMS虽然精简掉至少9条研发管线,但其在2023年的研发支出计划仍保持在2022年95亿美元的水平;一直以来以较为丰富的产品研发管线为傲的辉瑞,在2023年将削减多项罕见疾病资产,并将加倍关注当前的重点领域,如罕见和良性血液学以及基因编辑等平台和自身领先的乳腺癌、前列腺和血液学癌症领域,其将在2023年增加10亿美元用以加大支持创新药物研发。
还需聚焦自身创新
跨国药企的研发动向,一向被称为国内药物创新的“风向标”。
上述创新药企高管认为,这次跨国药企缩减研发管线,或将有助于国内药企更快找准创新方向,加大对创新药物的研发投入。“在新药研发领域,跨国药企在技术层面乃至流程方面都更加完善,研究更具有针对性,对一些具备市场发展前景的新型药物,在方向把握上更加精准。而国内创新药企由于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相应的创新设备设施缺乏等原因,往往选择‘跟随’式创新。”
“国内创新药企需要理性发展。”上述创新药企高管同时表示,还是要减少me-better、me-too等药物的研发,多一些first-in-class的创新药物研发。
缪小牛也表示,目前,国内药企更多的是一种fast-follow。如TIGIT靶点是目前的热门靶点,罗氏制药、BMS、吉利德、诺华和葛兰素等药企都在积极推进该靶点药物的研发,而国内也有众多创新药企如百济神州、君实生物、康方生物、信达生物、复宏汉霖、天境生物布局TIGIT靶向药。但在2022年5月,罗氏的TIGIT单抗一项Ⅲ期临床失败;今年年初BMS决定终止抗TIGIT药物BMS-986207的Ⅱ期临床试验。
“对于这种fast-follow的创新药物研发模式,一旦被follow的药企临床试验研发结果不理想或失败,对于follow药企特别是初创型创新药物研发企业很可能会有较大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前期的研发投入、资金、成本全部打水漂。”缪小牛说,在国内创新药的研发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和发展的阶段,要加强上游和基础研究、加强交叉学科的拓展、加强多方合作和资源共享,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的水平,向first-in-class转变。
从跨国药企缩减研发管线不难看出,创新药物研发需要“精简”,需要“聚焦”,对于国内的新药企来说更是如此——集中精力,合理布局,聚焦创新,精准研发。而这也是业内人士对国内创新药物发展的共同期许。(付佳)
(责任编辑:常靖婕)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