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
- 中央新闻网站
JN.1变异株已成国内优势流行株,高风险患者亟需提高防治意识
春节过后,正是全国各地中小学开学之际,各地疾控中心相继做出提示,鉴于呼吸道传染病呈现增加态势,且新冠病毒活动度持续上升,建议学校托幼机构、养老机构等,加强健康监测,做好健康防护。
目前新冠病毒JN.1变异株已成为我国优势流行株。综合考虑季节更替、气温变化、节后人群流动和聚集性增多等因素,仍需继续关注新冠疫情。对于新冠重症高风险人群,提高防治意识极为重要。那么,哪些是新冠重症高风险人群?一旦感染了,应当如何有效防止进展为重症呢?
65岁老人及基础病患者等人群感染风险最高
依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具有以下特征或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生新冠感染时住院和死亡风险更高,是新冠重症高风险人群,具体包括:≥65岁老人;慢性疾病患者,包括有心脑血管疾病(含高血压)、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慢性肝脏、肾脏疾病、肿瘤等基础疾病以及维持性透析患者;免疫功能缺陷者,如艾滋病患者、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制药物导致免疫功能减退状态患者;肥胖者(BMI≥30);晚期妊娠和围产期女性;重度吸烟者。
此外,由于新冠病毒不断变异,即使之前感染过新冠病毒,在面对新的变异毒株时,仍有可能再次感染。以JN.1变异株为例,这是新冠病毒奥密克戎BA.2.86变异株的第二代亚分支,也是BA.2.86变异株中具有较强传播优势的一个亚分支。JN.1主要在BA.2.86基础上增加了1个棘突蛋白突变,增强了其免疫逃逸能力,即使之前感染过,仍可能存在免疫逃逸,导致再次感染。截至2月17日,美国CDC数据显示JN.1变异株在美国流行变异株中约占96.4%。WHO已经将JN.1变异株升级为“需要留意的变异株”。
高风险人群出现发热等症状应及时筛查新冠
由于新冠重症高风险人群免疫力相对较低,因而在日常生活中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均衡营养、适量运动、充足休息,避免过度疲劳,保持勤洗手、戴口罩、公筷制等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倡导有发热、咳嗽等症状人员做好防护,避免参加集体活动和前往人群密集场所,同时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及时就诊、规范治疗、科学用药。
高龄老年人和严重基础疾病患者等重症高风险人群,一旦出现咳嗽、咽痛、肌肉疼痛、发热等症状,应及时筛查新冠,确定感染新冠病毒后要第一时间就医。
同时,随着近期JN.1感染病例的增多,发现了一些非典型的症状,如抽搐、不发烧或低烧、酸痛乏力,尤其是老年人需要注意,本身基础体温下降,对于炎症因素刺激反应迟钝,使得年老体弱的新冠感染患者可能出现“正常”体温、低体温或者延迟出现的发热。
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对JN.1变异株仍有效
JN.1主要突变点位于棘突蛋白,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参与病毒进入人体和变异逃逸的关键环节,很多新变异株的改变主要归因于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变异。而新冠抗病毒药物是通过针对病毒复制过程中不同的靶点起效,3CL蛋白酶特异性抑制剂针对的是新冠病毒靶点3CL蛋白酶,该靶点为新冠病毒复制的关键,因此感染后使用该类药物可有效保护患者。
感染新冠后的症状多样性提示我们,在面对最新变异株感染时,一定要留心各类患者的症状和表现,对于新冠重症高风险人群,无论存在典型或非典型症状,一定要及时进行新冠抗原和核酸检测,尽早明确诊断。最新发布的WHO新冠指南进一步明确了COVID-19治疗的药物推荐,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仍是唯一强烈建议用于具有高度和中度住院风险人群的药物。在病程早期接受奈玛特韦/利托那韦片等小分子抗新冠病毒药物治疗能加快病毒清除、降低病毒载量和重症风险,同时还能降低“长新冠”发生风险,建议遵医嘱接受相关药物治疗。(健文)
(责任编辑:常靖婕)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