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
- 中央新闻网站
Biotech企业布局消费健康领域
Biotech企业通常以创新和研发为核心,专注于利用生物学和生物工程技术开发新药、诊断工具、治疗方法和其他生物产品。但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原本以新药开发为己任的Biotech企业,纷纷开始做起了消费健康项目。
以血霁生物为例,该公司一直专注于干细胞研究,但近期却相继推出了面膜和精华液产品;佑嘉生物同样如此——致力于小干扰核酸(siRNA)创新药物开发,但目前已有包括生发液、头皮修复液等多款防脱发产品;还有开拓药业,聚焦于肿瘤药创新疗法,但在2024年7月,其自主研发的针对雄激素性脱发(AGA)的外用防脱液正式上市。
除了这些新兴品类,Biotech企业在消费健康领域还有不少成熟产品。仅三生物的麦角硫因胶囊,2024年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长6000%,在京东麦角硫因品类热销榜排名第一;另外,在2024年8月,仅三生物还推出了一款全球首创的麦角硫因洗眼液,上线6小时便创造了成交额破200万元的销售记录,成为当月新晋爆款单品之一。
诸如此类的畅销产品还有很多,而越是火热,越是觉得割裂。因为无论是以面膜为主的护肤品,还是生发液、洗眼液等产品,都很难与长期专注于药物前沿研究的Biotech企业联系到一起,甚至对于一些Biotech企业的创始人来说,其自身也对消费健康产品有一定抵触,认为消费健康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市场转化能力也极为有限。
生存是本能
生存压力正无差别地摆在每家Biotech企业面前。
2024年上半年,我国医疗健康产业融资事件数不容乐观(详见图),这个融资变化趋势的形成有着复杂的现实背景。除了Biotech企业自身缺乏变现能力以及成本消耗较大之外,最重要的变量其实是当前变现渠道的大幅收窄。
在一个长期收支不平衡的经营状态下,Biotech企业的现金流愈发紧张。根据港股18A公司2023年财报,假设2024年研发投入不变,大约有13家上市Biotech企业的年底账上现金将不足以支撑过2024年。上市公司尚且如此,大量还未上市的Biotech企业的情况则更为严峻,据行业人士透露,当前有约一半Biotech企业的实际发展已停顿。因此,为了活下去,商务拓展(BD)交易、NewCo、收并购等愈发火热。以BD交易为例,据医药魔方统计,2023年我国创新药企业通过BD交易获得首付款总额267.64亿元,首次超过IPO渠道募资总额,并且是后者的近2倍。进入2024年,这一热度仍在延续,据弗若斯特沙利文不完全统计,2024年上半年我国创新药领域共有34项License-out,TOP10项License-out的首付款总额高达7.2亿美元,已接近前两年全年水平。
随着BD交易全面开启,不少Biotech企业也借此实现了扭亏为盈。2024年上半年盈利的17家Biotech企业中,有7家是依靠BD交易收入,其中就包括和黄医药、科伦博泰、亚盛药业、和铂医药等代表性企业。BD交易也好,收并购也好,面向的永远都是管线过硬的Biotech企业,而对于绝大多数Biotech企业而言,要变现还得另谋生路。从当前市场来看,转身投向消费健康领域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消费健康产品上市周期较短,变现速度快,能够及时为Biotech企业补充现金流。以护肤品为例,从研发到上市大致需要1~3年,动辄需要10年以上的创新药与其相比差距明显。此外,在研发投入上,消费健康产品也更具优势,一般只占企业年收入的1%~5%,而创新药在这方面的比例接近30%。所以,对于渴望快速变现的Biotech企业来说,投入少、转化快的消费健康产品显然更具“性价比”。另外,从需求层面看,诸如抗衰老、生发等领域的市场需求正不断扩大,并且对相关衍生产品的安全性和功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给Biotech企业带来机遇,比如外泌体、干细胞分化等细胞生物学技术可以在医美、保健品等领域广泛应用;肽、糖、蛋白质工程及小核酸等技术则在抗衰老领域有很强的适配性;还有近年来颇受关注的合成生物学在抗衰老、生发等领域同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因此综合来看,Biotech企业转向消费健康产品,其实是在市场寒冬下一种本能的求生需求;而在另一个维度,将Biotech企业的创新技术应用到抗衰老、生发等消费健康领域,其实也是在推动相关产品的转型升级。
同向但不同路
事实上,药企做消费健康产品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比如广为人知的潘婷洗发水就源自罗氏制药,只是在后期,罗氏制药逐渐将重心聚焦在制药和诊疗两大领域,因此就剥离了洗发水业务,将其出售给宝洁集团。还有一个典型案例是舒适达牙膏,其由葛兰素史克研发和生产,并且当前仍在运营。放眼国内,同样有代表性案例,最具知名度的当属云南白药,拥有牙膏等众多爆款产品。不少传统药企也在向消费健康产品转型,比如华东医药、复星医药、江苏吴中、康哲药业等,当前已经在抗衰老、美白、修复等领域取得诸多成果,同时也获得了不错的现金流。
目前,Biotech企业也开始涉足消费健康领域,但与“多金”的大药企相比,Biotech企业的转型有所不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是入局方式不同。大药企主要是以收并购为主,而Biotech企业更多是亲自下场。大药企转向消费健康领域的目的更多是开拓新的增长曲线,再加上他们有足够的资金储备,因此收并购一些成熟产品,不仅可以降低风险,也可以加速变现。Biotech企业的目的虽然也是转化现金流,但因为资金制约,很多时候不得不削减成本,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消费健康产品的布局之中。以开拓药业为例,2023年11月,由于核心管线小分子雄激素受体拮抗剂研发受阻,再加上已经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开展Ⅲ期临床,公司选择暂停原有管线,同时还回收部分之前的资产,砍掉非核心项目,集中现金流重点推进在化妆品和防脱发产品层面的布局。
第二是聚焦领域不同。大药企更多布局当前热门产品,而Biotech企业主要是基于自身核心技术在消费健康领域进行“二次开发”。简而言之,就是Biotech企业将原有的核心技术或者成果,从既定的严肃医疗场景向消费医疗场景延伸。以小核酸为例,其原本应用于肿瘤、心血管等疾病的药物开发,但小核酸在抗衰老领域也有应用价值,可以作用于肌肤内相关衰老基因,通过调节胶原蛋白的生成和代谢,增加皮肤弹性,减少皱纹产生。类似的例子还有干细胞,干细胞因为具有免疫调节功能,所以主要应用于神经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干细胞还具有分化潜能,可以分化为各种类型的皮肤细胞,能够促进皮肤细胞再生,提高皮肤的自我修复能力。除此之外,多肽、外泌体等同样在消费健康领域有着应用场景。
第三是推广模式不同。大药企可以借助自身品牌的影响力,以及现有渠道和资源,在市场层面快速布局并抢得先机;而Biotech企业大多是从零开始,在推广上更接地气,也更为主动。以仅三生物为例,公司产品能够在京东麦角硫因品类热销榜排名第一,除了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将价格大幅降低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公司在市场推广上的独特性。为打开C端市场,公司通过触达行业资深人士,以科普文章、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在抖音、小红书、知乎等平台进行全覆盖式推广,在快速形成品牌效应的同时,也促进了相关交易达成。
转型后的长期主义
转型成功的标准是能够在新市场站稳脚跟,对于Biotech企业来说,就是能够将消费健康产品作为长期的生意,尤其是在当前行业整体增长疲软、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对此,行业资深人士认为,一是要技术领先并能够在降本增效上发挥作用;二是能够在运营端率先树立起领先科技的品牌形象。
众所周知,Biotech企业最大的优势就是技术研发能力,这在消费健康领域同样可以发挥作用,通过嵌入创新技术,可以解决现有产品的技术痛点,并以此提供更高性能的消费健康产品。因此,Biotech企业在转型过程中仍要坚持以技术为驱动。事实上,利用技术优势打造差异化产品,一直是企业长期保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另外,不同于创新药的增长逻辑,只要临床表现优异,哪怕没获批上市,仍然可以兑现上亿元的收入。消费健康产品并不具备这样的特征,其变现往往需要持续的市场推广,而这刚好是Biotech企业不擅长的地方。但推广又格外重要,通过观察各大消费医疗企业年报,他们在营销上的支出一般占到整个支出的30%甚至40%以上。因此,Biotech企业一定要有强大的内容体系,将企业落地消费健康场景的故事讲通,要拥有与产业、渠道商、消费者长期的沟通能力和说服能力。
这些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形成的,也并非Biotech企业所独有的问题,而是整个消费健康领域面临的困境。不过,Biotech企业缓慢转型,在市场寒冬下开始用创新药和消费健康产品“两条腿”行走,实在难能可贵。
(作者单位:动脉网)
(责任编辑:周雨同)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