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
- 中央新闻网站
中国小分子靶向药物面临靶点之痛
中国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或迎来井喷式发展,但靶向抗肿瘤药物研发却依然难解靶点之痛:大部分创新药物的研发基础来源于欧美国家所采用的作用机制和作用靶点。
药物种类多样,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为主要组成部分
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是通过化学合成途径制备的抑制肿瘤细胞血管生成、特异性信号转导通路等过程的核酸、蛋白质合成的药物,通常对肿瘤细胞具有高度特异性但对正常组织无损伤或损伤较轻,药物的相对分子量小于1000。由于与传统的化疗和放疗相比,小分子靶向药物安全性相对较好,严重不良反应(SAE)较少,有效性通常更高,患者依从性高。
依据靶点不同,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可分为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等类型。其中,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类药物是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主要组成部分。
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分类
来源:沙利文研究院绘制
(1)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酪氨酸激酶主要参与调节体内细胞生长、分化、死亡等一系列过程。由于超过50%的原癌基因和癌症基因产物都存在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并通过其异常表达使细胞增殖、代谢、凋亡的调节发生紊乱,形成肿瘤。因此,酪氨酸激酶成为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主要靶点。
(2)雷帕霉素靶蛋白抑制剂:由于雷帕霉素靶蛋白位于各条信号通路的交汇点,各项调控异常都与肿瘤的产生有密切关系,通过抑制雷帕霉素靶蛋白的作用,可以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肿瘤血管的生长。
(3)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对组蛋白的安吉末端区域诸多赖氨酸残基的乙酰化可以降低核小体对DNA的亲和性,并促进或防止与其他转录或调节相关蛋白的相互作用。
(4)其他靶点抑制剂:其他靶点抑制剂还包括泛素-蛋白酶体抑制剂等。
中国市场发展迅速、潜力无穷
过去几年,中国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发展迅速,市场规模由2013年的51亿元上升至2017年的9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7.9%,增速快于全球市场。预计未来五年,这一快速增长的态势仍将持续。主要驱动增长因素包括:患者需求端增长,带动行业发展;鼓励政策频出,审批环节提速;外国专利药到期,仿制药助力行业发展;药品进入医保目录,销量有望逐步增长;抗癌药进口关税减免,患者经济负担降低。
中国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市场规模,2013-2022年(预测)
来源:fsTEAM软件采编,沙利文数据中心编制
传统化疗药物治疗效果进入平台期,靶向药物的出现为肿瘤治疗提供了广阔前景。而中国药监部门加入ICH,意味着中国医药产业将置身全球格局中参与竞争,中国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将进一步深化。未来,全球小分子靶向药物在中国的上市速度将进一步加快。
同时,支持政策的出台也加速了小分子靶向药物的发展。在2017年版医保药品目录调整中,45个谈判药品中,肿瘤靶向药物占比接近50%;并新增靶向药物埃克替尼、达沙替尼、吉非替尼和伊马替尼等进入医保目录,主要用于肺癌、白血病等疾病治疗。
据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国家药监部门共批准22种小分子靶向药物上市,仅2017年就有8个小分子靶向药物获批上市(见下图)。由此可见,随着药品审评审批制度的不断完善、医保药品谈判准入机制的逐步成熟,未来将会有更多的小分子靶向药物在中国市场上市,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行业或迎来井喷式发展。
中国批准上市的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截至2018年
来源:沙利文研究院绘制
中国在药物靶向性上的研发缺乏有效方法和技术
但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较高的研发要求则限制着行业发展。
现今社会对精准药物的需求越来越大,新的靶点需求已然成为全球药研发展的一个瓶颈。自2008年以来,新药创制专项实施以后,新药获批上市的速度呈集中爆发式增长,但在中国获批的1类新药中,却没有一个靶点来源于中国。大部分创新药物的研发基础依然来源于欧美国家所采用的作用机制和作用靶点。在靶向性药物的开发中,主要包括药物靶点的确认、人工设计、临床试验和药物筛选等工序,靶点作为整个技术链的原点一直都是关键核心技术,然而目前中国在药物靶向性上的研发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技术,导致很多药物找不到靶点,主要研发缺陷体现在忽略小分子作为靶点的范围,并且一味将单一靶点作为研究方向,忽略建立多靶标的靶场体系。
同时,药物研发的时间和投入也让很多中国药企望而却步。新药从研发到上市,需要经过体外,临床前动物实验,临床I、II、III期研究等,长达10~15年的时间,花费约10亿美元。所以很多中国药企更愿意在既定靶点上进行研发,研发资源和经费投入少,但也造成了市场上药物同质化竞争严重的现象。
(责任编辑:刘思慧)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