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
- 中央新闻网站
挖掘中医药宝库精华 专家热议《本草纲目》药食同源内涵
“上医之道,从心而治,以食为药。”作为传统中医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药食同源”是我国古代人民在食物和药物发现中总结的智慧,很早就为国人运用。
为进一步弘扬中医药文化,开展好《本草纲目》药食同源内涵挖掘与研究工作,推动中医药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广泛传播,7月12日,由国家中医药博物馆研究部主办的“《本草纲目》药食同源内涵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探究药食同源历史源流,为药食同源发展提供借鉴,并热议当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国家中医药博物馆馆长杨荣臣表示,当前,中医药产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之一,作为中医药产业的重要经济组成部分,研究、挖掘药食同源理论内涵,促进药食同源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作为中医药产业化的有效切入口,药食同源在发展的全产业链条中,还存在很多制约因素,其基础研究及标准体系研究、创新产品研发等诸多方面都有待加强。
中医药历史悠久,始终与人民生活深度融合
“本草有纲目,药食出圭臬”,北京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子杰教授通过主旨报告带大家“走进药食处方的世界”。陈子杰表示,《本草纲目》全面总结了明代以前中药学的成就,被誉为中国16世纪的“百科全书”。其收载的1892种药物中,食物类药物就有300余种。提供了有关饮食药物养生的丰富资料,书中还收集了很多食疗方法,这些食用方法多种多样,以代粮为主,还有作蔬菜、作饮、作果食、作酱食等,还特别重视服食适宜人群、注意事项、用法用量、炮制方法等。
陈子杰说,《本草纲目》中的药食资料,在后世处方运用中多有体现,后世的药食运用也有补充发展,很多名医更加注重药食同源中的药物运用。
药食同源,药食同“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食疗营养部主任王宜,将药食同源的理解分为源与缘,其核心理念就是“治未病”。只有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指导下的药食同源运用,才能帮助人们改善健康。比如药食同源的山楂,不同炮制方法赋予了其不同功效——“山楂红果山里红,酸甜开胃吃饭香,炒炒山楂健脾胃,积食消化焦山楂。”王宜用一首朗朗上口的童谣,将鲜山楂、炒山楂、焦山楂的不同功效轻松点明。
普及药食同源理念,促进健康产业发展
“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顾问温长路在《普及药食同源理念是落实治未病战略的重要举措》的报告中指出,中医主张全面饮食、综合性饮食,不偏食、不嗜食,它提出的饮食原则与现代提出的膳食宝塔概念是一致的。
“李时珍非常重视药食同源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本草纲目》既是一部本草学大著,也是一部食疗养生学大著。要普及药食同源知识,首先要让受众了解‘四气五味’的概念及其与身体健康和疾病发生的关系,掌握按照体质和疾病的性质选取食物的基本原则。但现状是,许多人不了解这些知识,不管什么寒热温凉,只知以口感、味道、爱好来选择饮食,或一味求补,使得饮食的健康营养和防治疾病的效果削弱,甚至适得其反。”温长路说,普及药食同源知识,还要让受众解决好“药食两用”中药与食的关系。凡是符合药食两用标准的材料,虽然都具有药和食的双重作用,但放在不同的位置其用途是不同的。因此,普及药食同源理念,正是从正常生活开始对受众普及养生科学的必修课,也是推进中医传统药膳进步、促进健康产业发展的一个切入点和突破口,应当积极倡行和组织实施。
2021年,国家卫健委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发布《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的通知,明确了药食同源物质的动态调整和管理规范。近两年,国内多地密集发布相关政策,一直在推动药食同源试点和目录认定,药食同源目录也在不断调整。
中国中医科学院信息研究所所长李海燕、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膏方分会会长苏惠萍、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部主任庄乾竹、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所长肖永芝、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药理论与本草文献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卫等有关专家和产业代表韩久成,分别围绕相关政策发展、药食同源内涵等对健康中国的影响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建议。
张卫表示,哪些文献可以作为药食同源的确切依据,还需要进行整理。《本草纲目》的内容也需要准确“切割”,比如哪些内容是李时珍本人的记载,哪些内容是整理自其他典籍等。韩久成在《精准康美理论研究和商业实践探索》报告中表示,“通过现代科技,以中医中药养生养颜医论和配方发掘和研究为基础,兼收并蓄中外营养学、心理学、运动学、美学等精髓,提供更具个性化特色康美服务的基本论述,包括理论、服务体系及标准等。”
“药有可食,食皆可药”,国家中医药博物馆副馆长陈峥在总结讲话中表示,《本草纲目》博大精深,药食同源大有可为,倡议深入挖掘《本草纲目》药食同源内涵,传承好中医药,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刘映)
(责任编辑:王哲涵)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