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 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主办
- 中央新闻网站
医疗机构制剂生产的风险与管控
医疗机构制剂,是指医疗机构根据临床需求,经批准配制,仅供本单位使用的固定处方制剂;其体现了各医疗机构的特色,在药学服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医疗机构制剂配制和使用过程要遵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颁发的《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GPP)及各省(区、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
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2010年修订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引入质量回顾分析和风险评估概念。虽然医疗机构制剂的配制与药品生产存在很大程度的共同点,但其配制、检验及监管等诸多环节与GMP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存在质量和用药安全风险。
常见风险点
一是原料风险点。医疗机构制剂具有生产规模小、周转快的特点,原料药采购比较频繁,医疗机构对原料药的验收,主要停留在资质、检验报告与外观等方面,难以进行全面的质量复核。加上一些原料药生产企业停产或者场址变更的情况时有发生,为维持生产,医疗机构需要另找生产企业。而不同企业生产的原料药,由于工艺路线不同,包括生产设备、使用的试剂、工艺参数等差异,可能会造成有关物质和中间体的不同,进而影响制剂质量和安全的一致性。
二是辅料风险点。目前,我国对辅料的监管执行标准尚不统一。由于我国的国情与市场供应问题,一些医疗机构制剂的少数辅料还无法达到药用级别。不同企业生产的辅料差别较大,起增稠、助悬、乳化作用的辅料,对制剂安全性和疗效有一定影响。尤其是配制注射剂、滴眼液等灭菌制剂的辅料,发生变更后产生的后果可能会更加严重。
三是包装材料风险点。为医疗机构制剂提供包材的厂家多为小型企业,质量不够稳定,常见掉色、外漏、外观清洁不合格、刻度标识不清晰等问题。如口服液体制剂的刻度模糊,将会影响患者的服药量,进而影响疗效;密闭性差的包装,可能会造成成品外漏和微生物检查不合格。
四是设备与设施风险点。一些规模小的医疗机构的制剂室,因配制房间有限,且制剂品种多、每批配制量少,会出现不同制剂在同一房间配制的情况。如果清场不及时或不彻底,将会造成差错或者存在污染风险。
五是生产过程风险点。制剂生产包括物料称量、原料过筛、混合、生产工艺、灌装、贴标、检验后入库等诸多环节,每一环节都需要进行风险控制。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影响制剂的质量和安全。
六是质控方法风险点。质量标准反映了医疗机构制剂组成与质量特性,标准过低不利于把控产品质量,最终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
七是员工的职业风险。制剂的喷码工序可能会对员工造成职业危害,如打印批号和有效期的喷码机耗材中含丙酮、二丁酮,这些成分不仅高度易燃,而且刺激性强,长时间接触易引起眩晕或嗜睡。如某医疗机构的乳剂生产,一个生产周期至少持续4天,吸入的挥发性物质的危害难以估计。
风险的管控
一是加强制剂的全程监管。医疗机构要严格开展自我监管,规范审查原辅料、包材的供货渠道,严格评估供应商资质,仔细审核物料的再注册证书和企业GMP证书,审核经营企业的GSP证书,审核每一批检验检测报告,从源头上消除风险隐患。
二是加强软硬件投入。医疗机构必须加强人员、设备、物料、环境的科学管理,促进规范化生产,实现物料及成品出入库跟踪、效期提示、物料及成品准确溯源;使全员树立质量与风险意识,以便有效识别和及时控制风险,提高制剂质量,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
三是不断提升质控手段。若保持医疗机构制剂的可持续发展,质量标准与检测设备也需要同步提升,需要达到《中国药典》标准要求,并运用灵敏度高、专属性强的检测手段开展相关检验。
四是加强验证管理。2010年修订的GMP强调验证管理,提出新购入制剂设备需要完成安装确认、运行确认和性能确认。科学合理的验证程序是保证验证效果的关键,首先,医疗机构要成立验证小组,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验证计划,获审核批准后,严格按照批准的方案执行,记录过程,撰写验证报告,审批合格后存档。其次,设备使用频次高或主要零部件更换后,需要再验证。再次,若原料药生产企业发生变更,原料药增加了过筛程序、乳化时间改变等与质量相关的工艺时,需要通过工艺验证,以降低风险。(摘编自《中国药事》2018年1月第32卷第1期 作者:曹国颖 胡欣 孙钊等)
(责任编辑:)
分享至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