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中国首个化疗相关骨髓抑制超万人临床调研报告公布 肿瘤化疗相关骨髓抑制“防大于治”

  • 作者:闫若瑜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 2024-01-24

  中国食品药品网讯 (记者闫若瑜)1月20日,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在深圳举行发布会,公布并解读了我国首个超万人大样本的化疗骨髓抑制流行病学调研报告——《中国肿瘤化疗相关骨髓抑制及临床管理现状调研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


  “本次调研深入分析了我国肿瘤化疗相关骨髓抑制(CIM)临床现状,填补流行病学数据的空白,将有助于指导临床规范化治疗,并将为未来肿瘤药物研发、临床治疗策略制定等方面带来更精准的指导。”该项目的项目组长之一、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教授姜文奇说道。


  骨髓抑制不容忽视


  尽管当前各类新型抗肿瘤药物和疗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对大多数恶性肿瘤而言,化疗仍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到2040年,中国预计每年约有420万新发癌症患者符合化疗指征,占全球化疗需求的27.8%。


  然而,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化疗的毒性也会波及人体增殖较快的正常细胞,从而引发一系列令人闻之色变的毒副反应。提起化疗的毒性反应,公众的认知往往停留在脱发、呕吐等症状。但在临床医生看来,肿瘤化疗相关骨髓抑制是对患者影响更大的副作用。通俗来讲,“化疗引起骨髓抑制”就是骨髓中负责生产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干/组细胞受到化疗损伤,导致外周血里的三系血细胞指标显著下降,从而引起患者发热、感染、疲劳、出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委会常委兼秘书长、本调研项目执行组长、江苏省肿瘤医院教授沈波解释道,骨髓抑制如果较为严重是可能致命的,尤其是当白细胞降低的程度达到3—4级时,人体的防御屏障变得极差,患者容易引起“粒缺性发热”,是极为危险的症状。此外,血小板降低引起患者出血,严重贫血可引发脏器功能衰弱等等,这些都可能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不及时干预甚至可能引发患者死亡。


  一般情况下,化疗患者的验血报告单上出现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三系指标的“下箭头”后,就不能继续做肿瘤治疗,只能推迟治疗,等待血象恢复。即使通过一些干预手段,让骨髓抑制减轻,但医生考虑到患者此前发生过骨髓抑制,也会降低化疗剂量,让化疗的作用大打折扣,影响患者远期生存。


  “骨髓抑制对肿瘤治疗而言,是临床上一个严峻的问题。”姜文奇直言,目前在国际上有很多相关研究,包括流行病学的调查、临床用药临床管理方面的研究等,对临床工作很有指导价值。但在我国,这方面的数据比较少,特别是缺乏由专业机构组织的该领域大型流行病学调查,临床上对于骨髓抑制的关注度仍然不够。


  预防手段效果明显


  本次发布的《报告》由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委会发起,调研历时近1年,覆盖了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的超10000名化疗患者以及305名全国主任级肿瘤科专家。《报告》分别从患者和医生两个角度分析了肿瘤化疗相关骨髓抑制的发生情况和管理现状,旨在向社会各界反映中国CIM的实际情况,揭示其对肿瘤患者疾病管理和疾病负担的影响。


  据姜文奇介绍,万余名接受问卷的肿瘤患者中,化疗后发生骨髓抑制的总体比例为44.2%。也就是说,大约每两位肿瘤化疗患者中,就有一人会发生骨髓抑制。《报告》数据显示,三分之一左右的患者会发生多系血细胞指标降低,其中,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均下降的三系骨髓抑制患者占比为11.2%。


  “所以我们更需要能够从整体上全面解决骨髓抑制问题的手段。”沈波指出,与传统治疗药物相比,化疗前对骨髓抑制进行预防,可有效降低CIM的发生率。对于已发生骨髓抑制的患者,下一治疗周期使用预防性手段,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曲拉西利、促血小板生成因子,患者再发生骨髓抑制的比例明显下降。例如,《报告》数据表明,在化疗前使用曲拉西利进行干预,对首次化疗的患者,骨髓抑制发生率仅有28.6%,为同类干预手段中最低。曲拉西利的干预,也让前一周期曾发生骨髓抑制的患者,在下一治疗周期的骨髓抑制风险降低了42.5%。


  值得注意的是,《报告》显示,接受了预防的患者中,还是有58.3%的患者发生了骨髓抑制,高于一般人群。这是因为,接受了预防性干预的患者,大多是体质较差,存在发生骨髓抑制高危因素的人群。这些患者如果不进行预防和干预,会更容易发生严重的骨髓抑制。


  由“治”到“防”任重道远


  《报告》揭示了化疗前预防降低骨髓抑制发生的效果,但在实际临床中,骨髓抑制由“治”到“防”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肿瘤科主任王树滨表示,过去由于理念问题以及没有很好的药物干预手段,医生更加关注骨髓抑制发生后怎样去治疗。而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新药走向临床,应该提倡把干预关口前移,实现真正的一级预防。


  《报告》显示,患者端实际统计的骨髓抑制发生以及接受预防的情况,与医生端对预防性用药的观念存在差异。尽管92.8%和61.6%的专家表示会对中性粒细胞减少(CIN)和血小板减少(CIT)进行预防性干预,但实际接受预防治疗的患者比例仅有79%和36.2%。“大部分医生乐观估计了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对后续化疗的影响。”沈波指出,预防不足会导致更多患者发生骨髓抑制,这一问题值得广大临床医生关注。《报告》总结,当前我国仍然缺乏普适性的骨髓抑制风险评估模型,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防的实施。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委会常务委员常建华则呼吁,提高骨髓抑制预防药物的可及性,医保覆盖很重要。当前,很多化疗药物都实现了医保覆盖,但化疗支持药物却没有。实际上化疗不良反应造成的医疗成本同样很高,如果患者在化疗一开始就可以接受预防性药物,那就大大降低了该患者后续可能的治疗费用,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CB20240123170236455022


  此外,随着新型疗法不断涌现,临床发现很多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的药物、抗体偶联药物(ADC)等也都存在骨髓抑制的副作用。目前《报告》一期调研数据是以统计传统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为主,后续还将开展新型疗法与骨髓抑制关联性的调查,进一步助力改善肿瘤患者生存获益、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责任编辑:常靖婕)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