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2025年版《中国药典》制药用水标准体系概况

  • 作者: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25-10-23

制药用水用于药物生产过程和制剂制备,应用范围广、用量大,其质量控制对于保障药品安全至关重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已收载了制药用水的系列标准,根据行业诉求及前期研究进展,2025年版《中国药典》编制大纲中提出要“跟进制药用水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推进我国制药用水标准体系的完善”。国家药典委员会组织对2025年版《中国药典》中制药用水标准体系进行了系统的修订和完善,涉及药典二部和四部的相关通则、通用检测方法、指导原则和品种正文。本文着重介绍2025年版《中国药典》制药用水标准体系制定的工作背景、制修订总体思路、工作方式、标准框架、重点内容说明和意义等。


工作背景


《中国药典》2020年版制药用水标准收载情况


2020年版《中国药典》四部通则中收载了“0261制药用水”,规定本版药典中所收载的制药用水因其使用的范围不同而分为饮用水、纯化水、注射用水和灭菌注射用水。同时,《中国药典》四部还收载了“0681制药用水电导率测定法”和“0682制药用水中总有机碳测定法”两个相关的通用检测方法。


《中国药典》二部收载了纯化水、注射用水和灭菌注射用水3个品种正文,纯化水在四部同时收载并标注“见二部品种正文”。


前期收集到的主要意见建议


近年来,相关企业、协会和专家等对《中国药典》制药用水的通则和品种正文一直有一些诉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欧美等药典及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相关标准均已允许采用非蒸馏的方法制备注射用水,而《中国药典》0261通则和注射用水品种正文中均表示“注射用水为纯化水经蒸馏所得”,希望《中国药典》能放开此限制。二是品种正文中收载的检验项目过多,有些项目重复、费时,欧美等药典中已经删去,希望《中国药典》能进行优化。三是国外药典已收载灭菌纯化水、灭菌吸入用水、灭菌冲洗用水等多种成品水,可有效降低企业的生产和管控成本,希望《中国药典》也收载。此外,一些专家希望国家药典委员会对制药用水的标准能够归口管理、通盘考虑、协同推进;企业对制药用水微生物、颗粒物与元素杂质等污染物的控制理念和方法普遍欠缺,亟待通过《中国药典》加强引导。


总体思路和工作方式


鉴于《中国药典》制药用水标准关注度高、影响面大,国家药典委员会本着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通盘考虑、协同推进,充分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强化风险管理和全过程管理理念的原则开展工作。


经多次组织相关直属单位、企业与协会人员参与讨论,确定2025年版《中国药典》制药用水标准修订聚焦3个主要问题。一是协同相关方研究非蒸馏法制备注射用水引入《中国药典》相关标准的可行性;二是在《中国药典》中增加制药用水微生物控制指导原则;三是优化《中国药典》纯化水和注射用水标准的检验项目。


经调研、起草、审核、公示等流程后,最终2025年版《中国药典》制药用水标准在以下3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一是注射用水制法的国际协调。在通则0261和注射用水标准中不再明确规定注射用水仅可使用蒸馏法制备,以使《中国药典》与国际主流药典、WHO、药品检查合作计划(PIC/S)等技术文件保持协调。


二是纯化水和注射用水检验项目的优化。为体现纯化水和注射用水为连续化生产的产品,便于企业整体把握《中国药典》相关标准要义,避免断章取义,在通则0261正文阐述总体要求后,增加附1纯化水、附2注射用水等的检验项目要求。基于检验项目从严和优化的原则,参考欧、美、日药典,综合考虑电导率与酸碱度、重金属、硝酸盐、亚硝酸盐和氨等项目的原理和限度要求,合理设定检查项。基于不挥发物检测的局限性,以及目前生产条件的可控性,将不挥发物从检查项调整到“注”,提示企业基于风险评估选做此项。


三是制药用水微生物控制主体责任的落实。鉴于《中国药典》现有标准对制药用水这一连续化生产的品种未充分强化过程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理念,特新增“9209制药用水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以提高制药用水全生命周期微生物污染控制水平,落实企业主体责任。该指导原则与《中国药典》和我国药品审评已有技术文件互为补充。同步在通则0261、纯化水和注射用水标准中引入“微生物监测”要求。


主要框架和重点内容说明


主要框架


2025年版《中国药典》制药用水标准体系包括1个通则0261(修订)、2个通用检测方法0681(修订)和0682(未修订)、1个指导原则9209 (新增),以及纯化水(修订)、注射用水(修订)和灭菌注射用水(未修订)3个品种正文,涉及制药用水从定义、制法、生产、使用到储运各个环节的总体要求,涵盖制药用水理化检验和微生物检测的试验方法和限度要求等,更加凸显标准的科学性、严谨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以下重点针对有修订的标准进行解读说明。


修订通则0261制药用水


通则0261的修订侧重于国际先进理念的对接,与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规定的协调,引入非蒸馏法制备注射用水和ICH Q3D的元素杂质控制理念,强化了企业主体责任和制药用水的关键风险控制要素。


修订通用检测方法0681制药用水电导率测定法


本次主要调整了部分文字顺序,将“杂质离子”改为“外来离子”,增加了“水的电导率是水中离子(电解质)导电能力的一种量度”“这些离子及其产生的电导率被认为是水固有的”等内容。


新增9209制药用水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


水系统中良好的微生物控制需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合理的质量监测方案极为重要。由于制药用水大多处于动态之中,水中的浮游微生物分布不均匀,通常的微生物检验方法具有局限性,且检验结果滞后。


为解决上述问题,国际上欧、美、日药典在纯化水和注射用水的各论(品种正文)中都不再单列微生物限度检验项目,而是强调制药用水在管道和储罐中处于循环流动状态,应注意采取措施防止微生物污染。美国药典和日本药典专门有通用要求对制药用水的种类、制备、质量控制和检验等进行阐述,其中包括微生物监测的要求(包括检测方法、警戒限、纠偏限、取样点的选择和取样策略等)。欧洲药典没有制药用水的通用要求,在纯化水或注射用水的各论中将微生物监测作为生产控制中的一部分作出了详细的阐述。


《中国药典》在2025年版之前,纯化水和注射用水品种正文还是仅单列了微生物限度检查项,通则0261在微生物控制方面的内容也非常少,没有体现其动态连续生产的特点,在微生物污染的监测、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存在欠缺。为此,2025年版《中国药典》大大加强了制药用水微生物监测和控制的要求:在纯化水和注射用水品种正文(即通则0261附1和附2)中引入微生物监测;在通则0261正文中,列出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及限度标准,并强调质量风险管理的要求,包括根据监控数据适当调整检验量、设立警戒限和纠偏限、制定监控策略、允许使用更优方法等;新增9209制药用水微生物监测和控制指导原则,包括制药用水中微生物的特点、微生物监测、微生物控制与风险提示等,用于帮助药品生产企业加强过程控制和风险管理,引导企业科学应用快速微生物检测技术,做好制药用水全生命周期的微生物污染控制。


修订纯化水的质量要求


《中国药典》在2025年版以前,纯化水的质量要求以品种正文的形式收载于二部,四部标注“见二部品种正文”。2025年版《中国药典》基于行业内多年的诉求及生产实际状况,对纯化水的检验项目进行了系统修订,检验项目见四部纯化水品种正文(二部不再收载),具体检查项原文见通则0251附1。


修订注射用水的质量要求


《中国药典》在2025年版以前,注射用水的质量要求以品种正文的形式收载于二部。2025年版《中国药典》基于行业内多年的诉求及生产实际状况,对注射用水的检验项目进行了系统修订,检验项目见四部注射用水品种正文(二部不再收载),具体检查项原文见通则0251附2。


制药用水标准体系完善的意义


一是引入制药用水国际先进技术和理念。不再明确规定注射用水仅可使用蒸馏法制备,使《中国药典》与WHO、PIC/S的相关技术文件和国际主流药典等保持协调,促进我国监管国际化、产业国际化和产品国际化。


二是提升制药用水全生命周期微生物污染控制水平。通过《中国药典》制药用水品种标准、通则及相关指导原则3个层面的有机结合,系统提出了制药用水微生物监测和控制的理念及实施要求,使企业牢固树立制药用水全过程风险管理与污染控制策略的理念,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


三是推进“绿色标准”和“绿色检验”。通过对国内行业的充分调研分析,参考国际主流药典,对纯化水、注射用水检验项目进行了系统优化。在电导率(无机物)、TOC(有机物)和微生物3个质控关键点要求不降低的前提下,对其他检验项目提出了删减、合并、调整、选择的“组合方案”,既做到了“保安全守底线”,又提升了《中国药典》检验项目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还提高了企业日常检验的检验效能。 (国家药典委员会供稿)


(责任编辑:刘思慧)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