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放射性药物行业迎来发展机遇

  • 作者:王世薇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24-06-14 10:53

  “不投核药,泡沫太大。”在医药投资圈里,核药是一个特别的存在。看好核药者认为,这种能为肿瘤患者续命的神药,临床价值明确、商业价值巨大。而不看好核药的观点认为,核药应用门槛太高,不适合做商业化推广。


  伴随着冲突的观点,核药赛道的高热度已经持续超过两年。据统计,截至今年5月底,已经有8家国内核药企业完成新一轮融资。在资金环境并不宽松的当下,有限的“弹药”被集中投向核药,足见这个行业的韧性。


  一个重磅药点燃一个赛道


  核药,也被称为放射性药物,可用于显像诊断及临床治疗,核药根据用途可分为诊断用核药和治疗用核药。根据MEDraysintell数据,全球核药市场规模2022年超过70亿美元,预计2032年将达到390亿美元;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我国核药市场规模2030年将达到260亿元。


  在我国,核药的概念是伴随Pluvicto的上市和畅销而热起来的。


  2022年3月,诺华旗下一款治疗性核药Pluvicto获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PSMA阳性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成为全球首款靶向PSMA的放射性配体疗法。不同于传统的肿瘤药物,Pl uvicto的活性成分会影响不同位置的癌细胞,不仅可以对抗原发性肿瘤,还可以对抗转移癌细胞。上市首年,Pluvicto就实现了2.7亿美元的销售额;到2023年,Pluvicto销售总额达9.8亿美元,同比增长261%。


  国内医疗机构开展核药治疗的时间并不短,但这种看起来很神秘的治疗方案,一直都比较小众。据中华医学会核医学分会统计,2019年全国有770个核医学科开展核素治疗工作,但核素治疗病床仅有2544张,主要开展甲状腺疾病和骨肿瘤转移癌的治疗。近两年,利用核药治疗的患者人数越来越多。2023年初开始,肝癌、结直肠癌肝转移、神经内分泌肿瘤等患者可以参与部分一线城市医疗机构的核药临床试验,作为末线以后的治疗方案。“等待接受核药治疗的患者,一直在排队。”有医生表示。


  相比治疗性核药,诊断性核药的发展前景不足以吸引投资人和创业者加入。因此,在Pluvicto上市前,国内鲜少看到核药项目获得融资。而近两年,治疗性核药领域频频出现大额融资,例如先通医药、智核生物、核欣医药、新旭医药、辐联医药等,都是核药领域炙手可热的公司。其中,先通医药在2023年7月完成超11亿元新一轮融资,创下国内核药风险投资的纪录;核欣医药、纽瑞特医疗等,在早期轮次就获得超亿元的融资,足见投资机构对这一赛道的重视。抢先布局国内创新核药的机构,既有红衫中国、启明创投、维梧资本等顶级投资机构,也有已经占有一定市场份额的核药企业,比如东诚药业就参与了新旭医药的C轮融资。


  对于尚处于持续投入阶段的国内核药创新企业而言,资金涌入无疑是好事。但如何在争抢热门项目份额的同时,保持一份冷静,筛选出性价比足够高的项目,考验着投资人的专业能力。


  国内核药研发管线进程待加速


  与热闹的投融资市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国内创新核药的临床试验并不活跃。据动脉橙数据库统计,海外有超7000条核药管线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而国内的相应管线不到100条,并多为分子功能显像的诊断用途,治疗性核药项目屈指可数。且国内核药研发管线中应用的医用核素、靶向载体,以及选择的适应证,多与国外获批的核药类似,创新性不足。


  国产核药似乎陷入了一种困境,大量资金涌入,却拉不动核药在临床端的应用创新。而国内核药创新企业已经成立少则3~5年,多则超过10年,理应正值产品开发的冲刺阶段。


  此外,国内核药行业将相对成熟的管线推向临床应用的节奏并不算快,眼下最热门的靶向核药还没有在国内完成商业化。要知道,在国内医疗水平快速提升的近年间,双抗、ADC、细胞治疗等其他类型药物实现同步的创新,甚至超越,成为医药产业重要的拉动力量。对于大多数国内患者而言,首次接触核药,是远大医药引进的钇[90Y]微球注射液,于2022年在我国获批,用于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另外,纽瑞特医疗自主研发的钇[90Y]炭微球注射液已经在国内开展Ⅰ期临床试验,用于治疗原发性和转移性肝癌。而在海外,钇[90Y]的临床商业化应用,已经超过20年。


  与此同时,全球核药市场已经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生态合作被大多数药企作为优势策略。此前,诺华斥资60亿美元收购两家核药生物科技公司,建立并拓展了放射性配体疗法平台,获得了Lutathera、Pluvicto两款革命性核药。此后,大型跨国药企与核药创新企业的合作消息频出。生态合作的背后,是各大药企对核药市场争夺的加剧,倒逼行业形成创新接力的模式,不同资源禀赋的药企各司其职,来尽可能压缩核药开发的试错时间。留给国内创新核药“蓄势”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政策利好推动核药发展


  国内核药创新研发和生产能力不足的背后,是核药企业花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开发核药之外的工作上。


  首先是取得合法资质的过程繁琐。核医学行业由于原料特殊,监管严格程度远高于普通药品。企业开发、生产、销售核药,会面临来自国家核安全局、公安部、国家药监局等多个监管部门的严格监管,涉及放射性药品及医疗器械注册申报,同位素、放射源及射线装置使用,放射性物品的回收再利用,以及环境保护等各个环节。有核药从业者表示,在创业的头几年,一直在做合规工作,每个环节都涉及资质,很多环节还没有专业第三方提供外包服务,资质几乎全靠自己跑。


  其次是产能建设。核药最重要的原料医用同位素,主要通过反应堆或加速器辐照后,经过一系列放化分离手段获得。其中,通过反应堆辐照获得的医用同位素,在所有医用同位素种类中占比超过80%。然而,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大部分通过反应堆辐照获得的医用同位素都依赖于进口,产业链稳定性不高。


  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多个政策文件,促进核药发展,核药监管创新的脚步明显加快。


  2021年6月,国家原子能机构联合科技部等8部门发布我国首个针对核技术在医疗卫生应用领域的纲领性文件《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对于提升我国医用同位素相关产业能力水准,推动和规范放射性体内诊断药物的研发极具意义。2022年1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放射性药品管理有关事宜的通告》,进一步加强放射性药品生产管理,保证放射性药品质量安全有效。2023年4月,国家药监局发布《国家药监局关于改革完善放射性药品审评审批管理体系的意见》,鼓励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放射性药品创新,对临床急需的放射性药品上市许可申请给予优先审评审批;优化审评机制,完善放射性药品技术审评体系,增加具有专业背景的审评人员。


  此外,秦山核电站、乐山夹江核技术应用产业园、绵阳医用同位素生产制备基地的建成,打破了核药开发过程中医用同位素制备和供应环节的瓶颈。作为核技术研究和应用大国,随着医用同位素实现自主供给,我国核药产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闭环,一些核药企业也在尝试构建内生产能。


  需要引起注意的是,任何新药的广泛应用,都建立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之上,只有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形成合力,才能实现良性发展、高效循环。例如,医用同位素的制备涉及复杂的核技术,如放射性示踪剂技术、放射性同位素分离、分析和测量技术等,这就要求企业在核医学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技术人员。同时,核药在制备、配送、使用过程中,都在不间断地进行着物理衰变。比如,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术(PET),使用的医用同位素为F-18,半衰期不到2小时,常规的生产、运输思路难以满足PET技术的要求,通常要求回旋加速器处在PET中心或紧邻的位置。这就要求核药企业在开发管线的同时,构建符合核药特质的生产、应用和流通网络,并布局相应的核药房。 (作者单位:动脉网)


(责任编辑:张可欣)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