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学好开拓美国仿制药市场的“必修课”(下)

  • 作者:魏利军
  • 来源:中国健康传媒集团-中国医药报
  • 2019-02-13

图为我国某仿制药企业生产线。熊光明 摄


  尽管我国仿制药企业“出海”面临众多难题,但这条路对我国药企而言已是势在必行。


  仿制药企业在开拓美国市场选择产品时,要布局有特色、美国人需要的品种。


布局特色品种


  首先,要充分认识美国市场特征。首选品种既要符合美国人用药习惯和文化特征,同时又是我国药企擅长的品种。


  美国用药市场与我国用药市场存在很大差异,比如我国的二型糖尿病患者主要使用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和胰岛素促泌剂,这三种类型的药物几乎占据了口服降糖药2/3的市场,但其在美国的市场占有率只有1%;相反,美国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和GLP-1类似物的市场占有率高达92%,而我国只有6%。此外,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药物硫辛酸、甲钴胺等,全球销售额主要来自我国和日本,美国几乎趋近于零。除了糖尿病,美国很多细分药物市场都与我国迥然不同,比如降压药,我国患者倾向于单方,常用地平类,美国人喜欢复方,习惯用沙坦类。


  其次,要充分了解美国人的疾病谱。由于人种差异,中美之间不同疾病的发病率有所不同,且很多药物在不同人种之间的疗效也存在差异。比如多发性硬化,高纬度地区的白种人比黄种人发病率高很多,这也是中美多发性硬化药物市场“冰火两重天”的原因之一。


  因此,在仿制药立项之前,药企需要弄清疾病的发病情况、治疗支出、疾病负担,然后预测出市场容量。对于原研药已经达到销售“平台期”的产品,可以在销量上参考原研产品,用“原研产品的销量×0.2×原研药价格”,可以粗略估算出仿制药上市后的市场规模。此外,系列产品集群战略和“中美双报”,或许能降低市场准入费用,使仿制药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


  再次,充分预判出口药品受中美两国政策的干扰情况。尽管我国鼓励药企去美国申报ANDA,获得ANDA批文的同生产线生产的品种视作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但也有很多产品,受我国有关政策限制,甚至是不允许出口。对于阿片类药物、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药物,美国市场需求非常大,但要同时受中美两国药监部门的监管,市场准入条件可能远高于其他品种。


  最后,在布局ANDA产品时,还需考虑企业自身情况,做擅长的品种,力争做高端仿制药。美国药品市场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一些在我国热销的产品,在美国已经完全被新分子、新剂型取代;而有些产品尽管很老,但治疗地位依然无法取代,改剂型产品依然畅销,例如化疗药物。尽管美国的化疗药物仅占抗肿瘤药市场的11%,但依然有50亿美元的市场。对于化疗药物,临床需求依然很大,虽然近年美国上市了大量的靶向治疗产品或免疫疗法,但仍有患者不适用。对于擅长做注射剂的药企而言,化疗药物不失为一种选择。


积极开展并购


  在《药品价格竞争与专利期补偿法》实施之前,美国仿制药也需要做完整的临床试验。20世纪80年代后期,美国仿制药的竞争压力并不大,从事仿制药开发的大多是北美的中小型药企。但随着仿制药在美国的发展,很多仿制药企业为了赢得产品的竞争优势,开始收购竞争对手,以获得某个或某几个产品的独家销售权。20世纪90年代以后,Teva、Mylan等企业开始做大,他们积极并购与自己规模相当或者比自己规模稍小的仿制药企业,以增加ANDA批文数量。


  并购是以最快速度增加ANDA批文数量的一种有效方式。根据笔者统计的数据,如果抛开首仿药不谈,一个普通的ANDA批文,年销售额一般只有几百万美元到几千万美元。按此比例计算,年销售额超过10亿美元的仿制药公司,手里至少要有100个以上的ANDA批文。100个ANDA批文对我国一家药企而言,不走收购之路,10年内基本不可能实现。通过融资、贷款、并购,或者与其他企业强强联合,可以实现ANDA批文量的快速增加。


建立原料供应链


  在大多数人看来,美国有完整的DMF备案制度,拥有很多DMF原料药,无需再研发新的原料药,但事实并非如此。纵观武田、Teva、Celegene、Gilead等非化工企业转型的制药巨头的发家史,他们在企业做大之前,都会收购一家或多家原料药生产厂,由此可知原料药的重要性。


  仿制药往往伴随着价格战,而原料药是生产成本的核心,质优价廉的原料药可以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不败。因此,只有拥有原料药生产厂家,才能够保证企业所需原料药低价、高质地持续供应,才能通过不断优化原料药生产工艺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原料药的质量。反之,没有原料药生产厂的企业,不但原料药供应得不到保障,很多商业行为还可能受到约束。比如,一个好的项目可能因市售原料药不符合产品需求或者买不到理想的原料药而流产;也可能因原料药经销商层层加价,让制剂开发所用的原料药预算远超原料药开发成本。


仿创结合


  仿制药“出海”做得最成功的企业当属Teva,然而Teva并不是单纯的仿制药企业。目前,Teva的销售额约有45%来自创新药,55%来自仿制药。尽管Teva主打仿制药,靠仿制药在美国站稳了脚跟,但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Teva就已经开始布局创新药,先后买下了格拉替雷、雷沙吉兰等产品。2000年之后,又收购了专科药部门、吸入剂部门及多个新分子实体和单抗药物。如今,创新药已经成为Teva利润的主要来源。除了Teva,最鲜明的例子还有Watson、Mylan、Endo和Valeant,这些企业基本都是靠仿制药起家,但他们在做大之后无时无刻不在向创新药转型,其中最成功的当属Watson。该公司创立不久后就收购了一个载药技术平台,从事创新制剂的开发,随着越做越大,并不断收购新分子实体在研项目,后来甩掉了仿制药部门成功转型为创新型企业。而Mylan、Endo和Valeant各有所长,其中Mylan的Epipan(肾上腺素)是仿创结合的典范。


  综观以上企业的成功案例不难发现,中国药企要想成为世界制药巨头,不但要“出海”,而且要转型。在美国,仿制药市场规模为700亿美元,而新型载药系统市场高达1300亿美元,而且布局505b2的企业要比仿制药企业少很多,竞争压力小。一个ANDA批文的平均开发费用为250万~300万美元,很多企业都能够承受,一个505b2批文的开发成本是数千万美元,部分企业也能够承受,而505b2的最大挑战在于临床试验和产品推广。总之,对于我国药企而言,仿创结合,做创新制剂,是最省钱、最便捷的发展策略。


(责任编辑:)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