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疗健康产业长期发展势头强劲

  • 作者:胡煊
  • 来源:中国医药报
  • 2024-08-15 13:58

近期,两个重磅募资事件引人关注。一是江远投资的首期美元基金正式关闭,募集规模近4亿美元。该期基金的有限合伙人(LP,即为风险投资公司提供资金的出资人)覆盖了亚洲、欧洲等地区的国际保险资金、专业资产管理机构、知名母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江远投资主要聚焦于医疗健康、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等科技领域的投资,投资阶段覆盖早期到中后期。二是红杉中国完成了180亿元的新一期人民币基金募集,成为近一年我国风险投资机构规模最大的一次募资活动,LP为杭州国资和多家国有保险公司。与此同时,近日上海总规模890亿元的3只产业先导母基金宣告成立。其中,生物医药母基金规模215亿元,主要投向创新药物及高端制剂、高端医疗器械、生物技术、高端制药装备等领域。


从宏观层面看,国家今年多次提到壮大耐心资本,并积极创造条件吸引更多中长期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就明确提出,要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


可以看出,当前政策端和资本端的基本面正在好转,投资机构的“弹药”将更为充足,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底气也将更足。


基本盘稳固


过去十几年,我国医疗健康产业经历了大发展——创新企业层出不穷,创新产品不断涌现,产业人才加速崛起。


“毫不夸张地说,过去十几年是医疗健康产业从0到1,逐步融入全球体系的一个过程,增量机会很多。”一家人民币基金的投资总监表示,资金的涌入,让行业始终处在一种花团锦簇的局面,并在2021年达到高潮。


动脉橙数据库显示,2015—2023年,我国医疗行业一级市场吸金超1500亿美元,2021年达到峰值524亿美元。海量的资金为行业吸引到众多人才,特别是跨界人才的加入,同时也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的医疗投资人。在资金、人才和政策的支持下,一批又一批创新企业诞生、成长,直至IPO。这期间,共有612家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在国内上市。以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 oBAY)为例,该产业园的入驻企业中,就有百济神州、信达生物、基石药业、康宁杰瑞、亚盛医药等企业成功上市。


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带来了创新产品的大爆发。2014—2023年,国家药监局共批准250个创新医疗器械,批准上市的1类创新药超过250个。这些产品覆盖了单克隆抗体、细胞与基因治疗、合成生物,以及神经介入、脑机接口、再生材料、眼科设备等各个领域。


值得一提的是,产品创新的进程哪怕在近两年“资本寒冬”下也未减慢。动脉网统计发现,2022—2023年共有116款创新医疗器械产品获批,其中不乏一批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临床需求迫切的创新医疗器械获批上市。在创新药领域,2023年共有40个创新药获批上市,同比增长90%。获批的国产创新药不再局限于几个大型药企,越来越多创新药企业的产品走到商业化阶段。


创新创业的土壤在,投资的信心自然就在。“江远投资的全球LP长期看好我国的科技创新机遇,包括巨大的市场规模和产业转型升级机会。我们也相信在中国这样的大基数市场中,仍然有创造阿尔法回报的机会。”江远投资合伙人、医疗和大健康投资负责人李佳安表示。


浩悦资本创始人、CEO刘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提到,生物医药行业的天花板还远远没有到来,我国生物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市值与国际巨头相差甚远,市值200亿元以上的生物医药公司也就100家左右。同时,在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医疗健康赛道长坡厚雪,有稳定的长期增长预期。当然,在行业的转折过程中,一些新的变化正在发生,投资的主题也在轮转。


向源头创新迈进


当前,我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基本盘稳固,产业链逐步完善,吸引着高端科研人才持续回流,大量“源头创新”公司随之涌现,成为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投资主题。


磐霖资本创始主管合伙人李宇辉指出,过去很多创业公司都是将国外已经被验证的靶点或者药物引入国内,现在,国内药企基于其在某一领域多年扎实的科研积累,能将成果落地于新的技术平台或者新的药物形式,解决重大临床痛点、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这些新的药物形式和技术都处于非常早期,和国外对标公司阶段非常接近,甚至很多技术特点和药物机理都是源于科学家的原创研究成果,国外几无对标。


在生物技术层面,细胞与基因治疗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创新药研发热潮,CAR-T、AAV基因治疗、iPSC等技术不断突破并获得积极进展,使国内药企从并跑走向领跑。在靶点机制研发转化层面,国内高校的创新转化生态逐步建立并成熟,对疾病生物学机制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有望从靶点机制进行源头创新,以解决更多的临床需求。在技术结合层面,信息技术为生物技术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高度赋能,在AI+大分子设计、AI+基因编辑等多个应用领域促进了源头创新。


同时,随着我国基础科研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正在涌现。例如,中国科学院院士魏于全主编的5本生物医药相关的新刊物影响因子快速上升,其中包括影响因子9.9的《MedComm》、影响因子4.0的《Mol ecular Biomedicine》、影响因子39.3的《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等;北京大学也创刊了《Medical Review》英文刊物。


在学术中心迁移的过程中,源头创新的土壤将愈加肥沃。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执行会长宋瑞霖在首届浦江生物医药源头创新论坛上提到,与2015年相比,2023年全球排名前100的生命科学研究机构中,我国增加了32家,美国减少了21家,表明我国科研能力实现较大的进步。


在医疗健康产业走向源头创新的新阶段,投资逻辑也在发生变化。一些投资人表示,项目回报率不再是判定是否投资的唯一标准,关注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会是机构投资者们的核心关注点。同时,项目要更聚焦,投资要更精细化,且机构也需深度参与到生物医药行业的全产业链发展中,通过产融结合创造更多价值。“我们的项目发掘做得很细,会从医疗和科技两大板块自上而下地去拆出数百个细分方向,但只选取15%的细分赛道押注。”李佳安表示,机构会去寻找“要么唯一、要么第一”的企业,而且要足够早,在看准后连续追投。为此,机构会预留30%的资金用于后续一轮的追投。


毫无疑问,源头创新大势下,无论是对行业创业者,还是对机构投资者,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融资进入新时代


医疗健康产业向源头创新演进的路径走势,正是今年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种体现。可以说,在时与势上,医疗健康产业都迈入了一个新时代。不过,以源头创新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往往要经历较为坎坷的过程,其间资金需求量大,回报周期漫长。对此,国家出台多项政策措施,鼓励壮大耐心资本,从募资端拓宽长期资金来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源头活水。


6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促进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要求多渠道拓宽创业投资资金来源,鼓励长期资金投向创业投资;支持资产管理机构开发与创业投资相适应的长期投资产品;鼓励推出更多股债混合型创业投资基金产品,更好匹配长期资金配置特点和风险偏好。要充分发挥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国家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等作用,进一步做优做强,提高市场化运作效率,通过“母基金+参股+直投”方式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7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正式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发展耐心资本。在国资LP成为创投市场出资主力(据执中ZERONE数据,2023年国资及国资控股LP出资金额占比达73%)的当下,这些举措的落地无疑具有积极意义。


只有退得好,才能募得好,机构“退出难”的问题也在缓解。据悉,中国证监会正在开展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实物分配股票试点,允许将持有的上市公司股票通过非交易过户的方式向投资者进行分配,这样既丰富了退出的渠道,也有利于缓解对市场的冲击。


此外,诸多迹象表明,不少国外投资者仍坚定看好我国产业创新机会,这将为创投行业带来更多可能。美敦力全球执行副总裁兼神经科学业务集团总裁布莱特·沃尔在近期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审视美敦力在中国的业务,我们发现了在这里增长并持续增长的机会。同时坦率地说,利用在中国市场独有的资源、技术和能力,也使得美敦力成长为一家更好的公司。”值得一提的是,我国是美敦力在全球范围内唯一专门设立区域性风险投资基金的市场。


相信在耐心资本的支持陪伴下,我国医疗健康产业必将坚定信心,并持续走向更为创新、繁荣的未来。


(作者单位:动脉网)

(责任编辑:周雨同)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网民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