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APP

术后脑水肿怎么办

  • 作者:赵应勇
  • 来源:中国食品药品网
  • 2024-08-13

  脑水肿是颅脑术后患者常见并发症。引发脑水肿原因主要为手术期间脑组织损伤,患者脑容积增大,水分增多。脑水肿发生可延缓患者恢复进程,出现明显意识障碍。多数颅脑术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脑水肿。


  术后脑水肿发生机制


  血压方面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前,患者的血压要高于普通群体,为患者进行降压处理是为了更好的进行手术操作,术后使用脱水机让患者的血压保持稳定,因此患者会出现供血不足导致继发性脑水肿。


  供氧方面


  人体的功能中,氧气可以让脑细胞的代谢得到改善,尤其是脑出血时,患者的脑组织受到严重的损伤,术后患者的脑组织修复需要大量氧气,让脑细胞的代谢功能得到改善。这个阶段如果不能够提供充足的氧气,患者就会有糖利用障碍出现,提升细胞钙离子水平,让患者体内细胞铁离子介导氧化反应提升,因此患者的脑细胞有内外水肿情况出现。


  体温方面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会让患者的体温调节中枢下丘脑受到损伤,患者的热功能丧失,很容易出现持续性高热的情况。高热会让患者脑细胞新陈代谢速度加快,乳酸堆积,患者术后就会产生脑水肿并发症。


  术后脑水肿治疗


  甘露醇注射及吡拉西坦注射液的应用较为广泛。


  就甘露醇而言,其是一种临床中常用的脱水剂,应用后能够有效降低脑组织的水分,不仅对脑脊液的分泌产生抑制作用,还能够促其再吸收,有利于维持脑脊液的生成和回流平衡,对降低颅内压有良好效果。


  就吡拉西坦而言,与氨酸受体的结合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应用后能够激活腺苷酸激酶的活性,同时在生物氧化反应中提高溶酶体酶的参与度,对于酸性代谢产物有抑制效果,不仅能够对脑缺氧现象进行缓解,还能够为脑细胞提供保护,将上述药物联合应用具有显著效果。


  术后脑水肿护理


  对患者病情予以动态监测,重点监测指标为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呼吸频率等。完善各项常规实验室检测,包括肾功能、水电解质,重点关注患者血清肌酐、尿素氮、尿比重、24h尿蛋白定量。若患者尿量<50ml/h,及时通知医生。加强对患者吞咽反射进行评估与观察,了解患者意识是否清醒,密切观察患者意识变化情况,保障脑组织氧气供应。观察患者皮肤颜色,选择合适体位,使头部偏向一侧,遵医嘱给氧(低流量、持续吸氧),采取有效保暖措施。


  若患者处于昏迷状态,遵医嘱行气管插管,以防窒息。对于意识轻度障碍者,可通过拍背、翻身等方式协助排痰,鼓励患者自行咳嗽,遵医嘱给予气道雾化,促进痰液顺利排出。妥善固定引流管,确保引流通畅,掌握引流液性质、量的变化情况,并予以详细记录。对患者病床床头高度合理调整,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合理调整液体滴注速度,每日输液量≤2000ml。若患者并发血钠、血糖升高,应立即停止高糖及高渗液体输注。对于发热患者,防止脑水肿加重,了解发热原因,给予相应退热处理。拔除引流管后,加强排痰,叮嘱患者禁止用力咳嗽,避免腹压升高,引发颅内压升高。


  加强心理疏导,对象包括患者及家属。对于意识清醒患者,加强沟通,安抚情绪,减轻患者焦虑、烦躁负面情绪。对于患者家属,讲解脑水肿诱因、护理措施及相关注意事项,提高治疗配合度。


  并发症预防,护理人员需要为患者提供护理,两种并发症会导致脑水肿,让患者的脑损伤加剧。所以,术后护理人员监测患者的脑细胞电解质变化情况,术后4小时进行一次抽血检验,如果有低钠血症出现,护理人员可以使用3%的氯化钠静注,适当调整,如果有高钠血症,需要进行补水。


  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病,主要包括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出血性脑血管疾病两种类型,部分患者需要手术治疗。手术属于侵入性操作,在处理病灶同时易损伤正常脑组织,且手术进行期间患者脑容积脱离正常状态,颅内水分增多,导致脑水肿发生。脑水肿为此类患者常见术后并发症。脑水肿发生可明显提高颅脑手术患者死亡风险,不利于术后身体恢复。临床应采取有效措施预防脑水肿发生。对于已经发生脑水肿患者,采取科学、有效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十分必要。(泸州市合江县人民医院 赵应勇)


(责任编辑:常靖婕)

分享至

×

右键点击另存二维码!

    相关阅读
网民评论